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谈我国诗歌沿革中的词

过完了农历的新年,小八也在家人的祝酒词中长了一岁,正式成为了小九。而家里的酒风实在剽悍得紧,经过初一痛饮“透心凉,心飞扬”的啤酒,加上连续几天“最难将息”的“乍暖还寒时候”,小九最近在饭桌上温驯得像猫,而成为了厕所的常客。至此,寒假长肉计划宣告破产。

今天,当小九正在房间里躺着吃橘子的时候,突然听到窗外熟悉的鸟声:“不要你的油,不要你的盐,借下你的屋子搭个窝,孵几个仔呀。”把窗子推开一看,果然是燕子们回来了。但又一想,燕子们回来了,我也就快离开家了。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最喜欢捉燕子,它们就筑巢在堂屋里。四年级的时候,每次一放学就往家里跑,赶在爸爸的前面回家,然后关上门就开始乒乒乓乓地追燕子。一听到大人回来的声音,就赶紧开门,擦掉额头的汗,把扔了一地的书啊瓶子啊抹布啊啥的收拾好,装模作样地学习。到了五年级,胆儿壮了,不怎么怕高了,常常趁家里人不在,爬上桌子,又在桌子上搭把椅子,椅子上再加把凳子,一晃一晃地站上去刚好够得着燕窝,于是把卵取下来细细玩耍了再放回去。等到雏儿孵出来能张着大大的黄口渣渣叫了,我就把雏儿取一只下来,放在手心细细摸,细细看,偶尔还抓点小虫子啊蚯蚓啦来喂。后来小燕子学飞行了,我就不怎么需要高空作业了,它们常常会自己跌下来,然后我跟着追。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我这低趣味的游戏,就跟我说:“燕子是益鸟,人类的朋友,书上学了的你都忘了吗?要爱护动物嘛!所以你以后不要再去追了。”后来我果然没有再追过,大概是瘾过够了,经爸爸一番训导之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小时候对小动物都特别好奇,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没有我不碰的。现在想想,残害了不少生灵,常感内疚,但要说当时有多大恶意,恐怕也是没有的事。童蒙无知,终是无心之失;现在有了心,所以不再“作孽”了。

后来渐渐长大,燕子们筑巢的结构形状在某年发生了变化,由碗状改为葫芦状,仅留一个出入的口,我的毒手再也伸不进去了。而那时的我也已经上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往往开学时燕子刚到,一月后回来小燕子已黄口大开,再回来时它们都已经在跌跌撞撞地飞了。念了大学以后,我就只能在寒假将尽时看见细雨中来去的大燕子,不久后拖着行李去北方,再也没见过那嗷嗷待哺的黄口和飞行笨拙的小燕子了。年复一年,一代代的燕子们来来去去,我也身如候鸟。

上节所述,到了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手中,无不可摘出其中一些情景做成诗,才气大的更能够镕裁全节内容做成一篇较长的歌行。其实,前文中录的歌谣“不要你的油,不要你的盐,借下你的屋子搭个窝,孵几个仔呀”,也算得上“咏燕”的诗歌,只是还不够有文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不但有了文采,还有了深层的意味。所谓文采,说到底就是遣词造句、谋篇立意的功夫,这功夫里最基本、最要紧的就是遣词,对词的内涵外延的用法得拿捏妥当,而词里面最关键的在于事物的称名。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说话行文要顺当,必须得把事物的称名弄准确了。

比如我们要详细描述现代女性的日常生活的时候,如果弄不清化妆品啦发式啦服装啦首饰啦之类的称名,完蛋。所以我们得佩服红楼梦和金瓶梅。俗话又说了,“修辞立其诚”,“立诚”就是要“透出一颗心来”,把自己的心意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要用书面形式准确表达自己的心意情感,就要“修辞”,所以这“修辞”的一个要求就是准确恰当地用词。准确恰当地用词很难,所以人们喜欢滥用好词佳句,并且觉得好词佳句用得多就是有文采。

词和物基本上是对应的关系,这里的物泛指事和物,不仅限于有形的“东西”。比如说“敲”这个字,它可以是动词“敲你脑袋”,也可以作“敲”这个动作的名词,“你这一敲不得了”。但有的词则不对应物,比如介词、助词等k,比如“是”。在“我是猫”这个句子里,“是”起到的是逻辑作用,表判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就不行了,“是”的意义和上面那句往往不同,也少有表逻辑关联用法。我只能说是少有,因为在《庄子-齐物论》里面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只不过在正经文学作品中绝少看到(这样就把张宗昌将军的“昨天一孩喊我爹,不知他娘是哪个”的“是”也排除了)。那么“我是猫”的正经古汉语表达是怎样呢?“我,猫也”,或“我者,猫”,再“我乃猫”,又“我即猫”,要是再古老一点的话,就要称“我猫类”。语言的一大变化趋势就是词不断丰富,词汇的逻辑性更加严密清晰。我国古代诗歌的流变和语言的变化关系很大,出现了怎样的词,就会出现怎样的诗。比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挑这章是因为我觉得它是《诗经》中最有文采的一章。然后里面最有文采的呢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但这两句实际上涉及的词与物仍然是简单的,用法也是古色古香,简化一下即“昔我往,杨柳依。今我来,雨雪霏”。如此,我们就能清晰看到这两句还是一个字指称一个物,没有什么虚词连接的。这两句的文采主要出在三点,一是今昔对比,二是物象美,三是末尾的双声叠韵。语词是非常质朴的。那《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质朴吗?也是质朴的,它能让人感到华丽绚烂的只是物象和句式,用语其实还是很单一的。可以自行对比一下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词语相对简单,造句主要靠实词的衔接形成意义,而且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想在一章之内达到繁复绚烂的追求、彻底宣泄不写不行的情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就得诉诸重章——毕竟,能用的词就这么多了,只能在谋篇上动动脑筋了。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操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但曹公之古直究竟与《诗经》不同。曹操的四言诗要比《诗经》繁复得多,只是不如《诗经》隽永,但隽永这个评价怎么说呢,可能“留白”越多越隽永吧。曹操的诗自然没有《诗经》那么多留白,因为他能使用的词已经足够他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志了。他的四言诗写得比五言诗好,但二者细说起来,单从遣词来看,他的五言诗却要比四言诗更古直一点。比如《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蒿里行》中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大概是因为四言诗已经成熟,别人的作品也看不少了(曹操能够大量化用),曹公写起来习惯一点;五言诗处于摸索期,所以曹公写得比较古直。

乐府诗歌就不谈了,我不懂。但是乐府诗歌对五、七言诗的形成影响很大,其中又涉及到文人诗歌创作与乐府诗歌的关系问题,太复杂了。总之一句话,汉代的语词相较之前大大地丰富了,进入诗歌的“物”也更多了。比如什么“神龟虽寿”啦,“腾蛇乘雾”啦,“妾家高楼连苑起”啦,这些都不是《诗经》的作者们所能想到看到的。词与物大大地变化了。

到了唐代,曹公也被PK下去了。嗯...说明一下,上面之所以挑曹操出来和《诗经》比,纯粹是因为曹操擅长写四言诗,然后人家又评价他比较“古直”,所以我觉得可以拎过来作一下比较。毕竟,想了一圈汉魏晋南北朝,读书少的我只能想起曹操,感恩中学语文!(当然,最该感谢的还是小学语文,毕竟考研的时候要不是靠着几首“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估计就废了)

回归正题,我把张若虚拎出来作为唐代的代表(依然中学语文...)。张若虚和曹操怎么比呢?严肃的话,是没得比的,但我们就水一水,不要太认真。曹操在《观沧海》中写海与山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比《诗经》进了一步。但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不知道曹操对海潮有没有了解,但感觉张若虚可能要了解得多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除了好还是好,从未被超越。不论是李白掏出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是杜甫掏出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若虚都可以在慢悠悠的吟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因为,《春江花月夜》的遣词造句谋篇立意,就是完美。

毕竟,张若虚所承接的词与物,是经过上百年的宫体诗细细雕琢过的。

但张若虚也不能够成为后世的典范,一是因为诗作太少,一是因为张若虚的写作题材狭小了,并未走出宫体诗的闺帷。所以到了后面,近体诗一旦定型,诗歌便向着题材的拓展去了。陈子昂标举的“风骨”,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要求诗歌内容和题材的变化。“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齐梁诗风的彩丽颓靡,与其题材自然密不可分。因此,陈子昂所要追求的“金石之声”,恐怕更为直接地还是从题材变革入手。五七律绝之所以不蹈习齐梁之风,谁又能说和题材没有关系呢?而题材所涉及的,又是词与物。

到了宋代,一切都可入诗,一切都可入词,题材极大地日常生活化了。此后一直到清中叶,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晚清到民国初年,我国的诗歌发生了巨变。这巨变的原因主要有三:白话文运动,大量新名词的出现,生活周遭事物的变化。我也把这些原因归结为词与物的变化,然后主要挑出四个人来谈:黄遵宪、鲁迅、郁达夫和胡适。

梁启超宣扬“诗界革命”时,曾主张以新名词入旧诗,希望用这种办法来使旧诗获得新血液。因此,梁启超十分推崇黄遵宪。下录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写入的“新事物”,并且感受到一股与之前诗歌不同的气息。这首诗内含着一股旧情韵与新事物之间的张力,并且确实在抒发离愁中进行着古今的差别对比。这就是梁启超想达到的效果,用旧瓶装新酒。彻底用白话写作诗歌是超出任公的想象的,即使他想象得到,也无法接受——因为旧体诗实在太纯熟太令人难以割舍了。“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毕竟显示出了旧诗内部的改变,这改变的前提是旧诗还能勉强装得下这些新词新物,一旦装不下了,就必须得改换新瓶子了。

鲁迅和郁达夫的旧体诗作代表了旧体诗内部变化的另一种向路:趋近于白话诗。特录鲁迅《自嘲》与郁达夫《钓台题壁》以示: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钓台题壁》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二人的旧体诗写得实在不错,真是有才。细细地看,这两首的遣词造句实际上可以说是非常地趋近于白话了,或者说非常方便翻译成白话。如《自嘲》可译作:交了华盖运想求什么呢?我还没翻身就已经把头碰了。拿破帽遮住脸走过闹市,就像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河中走。拿横眉冷眼以对千夫所指,我甘愿低头做小孩子骑的牛(“救救孩子”)。先躲进小楼立点言,管他外面的春夏秋冬!《钓台题壁》我就不折腾了。或许大家会觉得黄遵宪的那首也比较好翻译成白话,但是翻译是好翻译,与这两首还是有蛮大差别的。黄遵宪与鲁迅、郁达夫差别中最大的在于虚词的使用,并且后二人还化用了大量白话入诗,黄遵宪是决然不肯化用白话入诗的,所以“亦”啊“益”啊“矣”的一派老气横秋,坚守文言文的倔强。鲁迅和郁达夫的“翻身”、“碰头”“破帽”“闹市”“躲进”“管他”“不是”“爱惜”“难免”“生怕”等等,就充满了白话文的生气。

现在我们来看看胡适的《尝试集》,只挑一首《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怎么说呢,嗯...我觉得我们欠张宗昌将军一个先锋诗人的桂冠。玩笑归玩笑,《尝试集》里面的诗确实不咋地,但却很有历史意义,因为它彻底用了白话和自由语体写诗,是突破性的,很有勇气。梁启超是年死的,不知道他看到这部集子没有,又是作何感想。但此后的新诗创作则如大河奔流,终于在旧体诗人们的集体鄙视中立足了。

从文言旧体诗到白话自由诗的转变,是革命性的。既然文言旧体的是诗,白话自由体的也是诗,那究竟什么诗呢?左思右想,还是承认诗是一种文体比较稳妥,然后这文体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就赞先搁置起来不讨论,因为这问题太大了,我讲不动。文体其实就是遣词造句谋篇立意的格式,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MODE。随着大量日常生活语言成为书面语言(日常语体与书面语体的统一,即文言合一),用文言写作的旧体诗就缺乏了表现力,旧体诗的MODE表现不了这么多新事物,所以新词也就要求新诗的出现了。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张若虚的“江流宛转绕芳甸”,面对这一情景,诗经的作者们能怎么表达呢?“江流宛转绕芳甸”说白了不就是一个字——“沚”或者“湄”或者“涘”吗?再多一点就是“河大水深,有芷在涘”。至于怎么“江流”怎么“宛转”怎么“绕”怎么“芳甸”,就远远超出他们的词库了。这些物《诗经》作者们当然是能见到的,但是他们没有张若虚那么丰富的词汇。

晚清的旧体诗人们当然能够用白话写作,但是他们不屑,大概是觉得白话写出来的诗鄙俗不堪,没有章法,内容浅薄,诲淫诲盗。就像明代冯梦龙收集的一些民间歌谣,特从《山歌儿》中录一首:

吃娘打子吃娘羞,索性教郎夜夜偷。姐道郎呀,我听你若学子古人传得个风流话,小阿奴奴便打杀来香房也罢休。

但是,晚清的旧体诗人们面临着的最大疑难,还是在于新事物和新名词的出现。黄遵宪写火车“立场转如轮,一刻即万周”,“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始终只能把火车的一些可化用入文言的性状描绘出来,至于“火车”“轮船”这些个字则太“有耽格律”了。所幸尾句“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轻气球”刚好用得上。

现在的诗歌写作,仍然有不少古代文化爱好者奉旧体诗为正朔,但诗坛主流早已是自由诗。我们当代人的旧体诗写作,小九也打算先谈一谈,然后再谈谈当代的自由诗。当然,小九还是从“词与物”着手来谈,别的不管。

旧体诗写作的当代人,我就挑我目前觉得写得最好的一个人为例:云南昭通的蒋润。96年人,黑大中文的本科,现在华中师范读研,虽然素未谋面,但朋友的朋友还是朋友。录其赠别诗二首:

赠别

夜看明月素辉遥,雨色侵晨碧若潮。

拂柳寒深人渐去,送君日近袖空招。

韶华已逐春英落,诗句多随鹤梦消。

唯有冰心磨不尽,当时曾共坐中宵。

赠别

秋水方生,旧雨将别,安、邱、曹三君,今将携桃李春风,远行碧鸡金马之间矣。《诗》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数载追陪,一宵分袂。今既无柳可折,无亭可倚,唯淡月深杯,长风激越,当为诸君毅然击缶而歌,曼声而啸也。古有赠言之雅,自多撷芳之客。以鸿雪狂花,作寄心明月。鹏之南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三君亦鲲鹏也,一朝积风北运,吾固当翘首而拭目矣!诗曰:

芙蓉花落月华清,矫矫三君将南行。

南行万里随秋月,劳劳亭上碧草生。

安君行草走风雷,迅如飞雪逐流水。

一时笔底生玉花,云烟缭绕驱神鬼。

曹君汉隶横螭虎,苍崖崩落长江垒。

阴阴墨色翻虬龙,霜锋扫尽三千纸。

更有邱生立其间,篆隶夭矫焕珍绮。

千秋低首颜鲁公,真书苍茫子钱子。

难兄难弟今将别,秋风萧瑟秋雨烈。

何以相别唯有酒,一尊倾倒何清绝。

檐头细雨逼霜灯,慷慨长歌曲消凝。

南浦送君应交手,高楼望断不堪凭。

凤凰已去琴声杳,梧桐独向秋风老。

会有云销天霁时,九重云上听清啸。

两诗中的一些措辞虽然还能再完善一些,但蒋润旧体诗的才气由此已可见一斑,能称翘楚。但是,蒋润虽是我的同龄人,诗中没有新词新物,全是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互文”衍生出来的,现代经验没有融入到诗作之中,因而只能成为古人经验的“重演”,并且永远无法超越古人,成为现存的“古代遗迹”。我不是批评他,我是客观地谈当代的旧体诗创作。我们的旧体诗创作同仁们,其实说起来和北宋初期的“九僧”差不多,倒是能钻研诗艺,然而作诗若离开了“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等字就得搁笔了,能入他们诗的词与物太有限了!当代旧体诗人们作诗,和黄遵宪一样,“火车”“轮船”“飞机”“大炮”是入不得诗的,就算要把“电灯”写进诗,那也得用“银釭”,有的时候还不得不干脆用“烛”,这就是“削足适履”。批评得厉害一点的话:连词都不能老老实实地用,还能指望“立诚”吗?

所以,我们是无法指望靠旧体诗写作来壮大当代文学的。但旧体诗写作仍然有价值,比如继续演绎这一传统文化,娱人自乐。尽管古人与今人仍然有很多共同的情与景,如日落东升,如生老病死,如离别,但现代经验不是旧体诗的“应许之地”,现代的词与物已远远超出了旧体诗所能提供的表现空间。

自由诗是深受期许的,但自由诗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比如,语言卑俗化的问题,诗歌优劣的判断标准问题。这两个问题,当《相信未来》的作者和《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作者掐架的时候,一切都已在不言中了,我也不必多说什么。但是我仍想谈一谈现代诗歌中的一个隐约标准:惊异。

所有著名的诗歌,都是令人感到惊异的,这惊异或来自诗歌的情思和内容(物),或来自措辞的精妙(词),或是二者兼备圆融。但现在很多的诗歌写作,越来越追求惊异的效果,以至于令人为之眩晕。或以内容惊异人,如《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或以措辞惊异人,如《阳光失了玻璃窗》。以内容惊异人的,还能勉强接受,所以我不打算继续谈。我只谈以措辞惊异人的这类。

《阳光失了玻璃窗》的作者是小冰,AI。但现在小冰的文风却早已流行于诗坛,但我只谈小冰,因为只有小冰谈起来是有意义的。从阅读(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小冰体”确有可观,因为确实挺有趣。但细细想来,“小冰体”给我们的惊异纯粹来自于我们对词语的“想象”,错置的词语让我们的想象也能够天马行空,突破常规。因此,不论“小冰体”多么不合逻辑,我们仍然能够用突破逻辑的想象使“小冰体”被我们领会。突破原先的逻辑,在想象中创立一新的逻辑去使得非逻辑的东西有逻辑可循,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判断》中所说的“理性的幻象”。

既然“小冰体”是可以被我们领会的,它也确实能够使我们感到惊异,那么,我们真的能够接受大量的AI创作的文学作品吗?诗人会因此失业吗?我的答案是:必然不会。原因主要有四:

1.虽然人们会对突破逻辑常规的作品感到惊异,但却不会一直惊异,看久了就会乏味甚至恶心。除非AI能够创造出能够靠正常逻辑打动人,惊异人,就是说,像人那样编排词与物的秩序——

2.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我们投入十万个程序员也很难写出那样的编码,而AI自己也不会自行理解人们对它的作品的反映,并加以改善,除非它有了人一样的意识——

3.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AI发展出人的意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AI自身需求的问题——维持自身存在基本只依靠电力的AI不会对情感和美之类的东西感兴趣。

4.因此,我们看到的AI的作品只能是由人从AI众多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创作出好诗就成为一个概率问题。即使AI有足够的时间和速度生产出无数的作品,并且其中有一首可以和《春江花月夜》媲美,但是人们却也无力从这无数的作品中把这首绝唱挑选出来,这比挖比特币难到不知道哪里去。

总之,小冰的诗歌创作完全不是处理词与物的秩序,而不过是数据的生成。虽然还是会有很多人会在“小冰体”的路上越走越远,但这没关系,历史会把这些垃圾统统倒掉,包括本文。

那么小九应该如何正确地在现代经验下恰当地铺排“词与物”来抒发即将上学的离愁别绪呢?大概只有抓紧在家的时间——“努力加餐饭”了吧!

文‖小九

文字编辑‖沉迷美色的黄桃侠

图文编排‖沉迷追星的红领巾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jb/1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