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草知性柴胡

柴胡(汉语拼音:CháiHú拉丁名:RadixBupleuri)

又名:茈胡、地薰《神农本草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地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柴胡属于灌木,一般高40–70厘米。通常从基部分出数茎,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多次分枝。叶为宽或窄的披针形,背面具有5–7条明显突起的纵脉,基生叶和下部的茎生叶有长柄,叶片较大;茎上部的叶小,披针形或线形。伞形花序常有伞幅10–15,伞幅长2–3厘米,形成开展疏散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6,披针形,长0.5–1厘米,宽1–3毫米,向后反折,顶端渐尖;小总苞片通常5,少数7,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毫米,宽1–2毫米,亦向后反折;花瓣淡黄色。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油管在每棱槽中通常1条,少数2–3条。花期6–7月,果期7–8月。所属类别:中医学与中药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原产中国,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苏联也有分布。多生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基本信息

本草纲目-茈胡

「释名」地熏(《本经》)、芸蒿(《别录》)、山菜(《吴普》)、茹草(《吴普》)。

恭曰∶茈,是古柴字。《上林赋》云茈姜,及《尔雅》云茈草,并作此茈字。此草根紫色,今太常用茈胡是也。又以木代系,相承呼为柴胡。且检诸本草无名此者。

时珍曰∶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苏恭之说殊欠明。古本张仲景《伤寒论》,「集解」《别录》曰∶茈胡,叶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弘农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弘景曰∶今出近道,状如前胡而强。《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恭曰∶伤寒大小柴胡汤,为痰气之要。若以芸蒿根为之,大谬矣。颂曰∶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坚硬,微有细线。叶似竹叶而稍紧小,亦有似斜蒿者,亦有似麦门冬叶而短者。七月开黄花。根淡赤色,似前胡而强。生丹州者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其根似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曰∶茈胡,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西畔生处,多有白鹤、绿鹤于此飞翔,是茈胡香直上云间,若有过往闻者,皆气爽也。承曰∶柴胡以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佳。今《图经》所载,俗不识其真,市人以同、华者代之。然亦胜于他处者,盖银、夏地方多沙,同、华亦沙苑所出也。机曰∶解散用北柴胡,虚热用海阳软柴胡为良。时珍曰∶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

其如邪蒿者最下也。按∶《夏小正月令》云∶仲春芸始生。《仓颉解诂》云∶芸,蒿也。似邪蒿,可食。亦柴胡之类,入药不甚良,故苏恭以为非柴胡云。近时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殊无气味,不可不辨。

「修治」曰∶凡采得银州柴胡,去须及头,用银刀削去赤薄皮少许,以粗布拭净,锉用。勿令犯火,立便无效也。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微寒。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大明曰∶甘。元素曰∶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阳经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散表热。杲曰∶升也,阴中之阳,手足少阳、厥阴四经引经药也。在脏主血,在经主气。欲上升,则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用梢。之才曰∶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时珍曰∶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以黄连为佐。

「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本经》)。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别录》)。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劳乏羸瘦,下气消食,宣畅气血,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之良(甄权)。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髓,健忘(大明)。除虚劳,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寒热往来,胆瘅,妇人产前、产后诸热,心下痞,胸胁痛(元素)。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

「发明」之才曰∶茈胡,得茯苓、桔梗、大黄、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疗伤寒寒热头痛,心下烦满。颂曰∶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杲曰∶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也。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者,宜加之。又凡诸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在经分,佐以引经之药。十二经疮疽中,须用柴胡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与连翘同也。好古曰∶柴胡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惟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术、巴豆之类,则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为调经之剂。又言妇人产后血热必用之药也。宗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其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尔,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止。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可不谨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也。时珍曰∶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如《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用银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则世人知此意者鲜矣。按∶庞元英《谈薮》云∶张知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官孙琳诊之。琳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九,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也。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寇氏之说,可尽凭乎?

「附方」旧一,新五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气伏暑,仓卒并治,不论长幼。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盏,煎服。(许学士《本事方》)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遍身如火,日渐黄瘦,盗汗,咳嗽烦渴。柴胡四两,丹砂三两。为末,猪胆汁拌和,饭上蒸熟,丸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虚劳发热∶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姜、枣同水煎服。(《澹寮方》)

湿热黄胆∶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秘宝方》)

眼目昏暗∶柴胡六铢,决明子十八铢。治筛,人乳汁和敷目上,久久夜见五色。(《千金方》)

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方》)

「主治」猝聋,捣汁频滴之(《千金》)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胆经,具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之功效。

功能主治: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解表退热用量宜稍重,且宜用生品。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举陷可生用或醋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药材基源:该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按性状不同,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称“南柴胡”。

采收储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切段,晒干。全草则在春末、夏初拔起。全草晒干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

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沙,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随即晒干。

醋柴胡:取柴胡片,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取出,晒干。(每柴胡斤,用醋12斤)

鳖血柴胡:取柴胡片,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蜗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柴胡斤,用活鳖个取血)

性状鉴别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1.和解少阳:用于外感发热,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及疟疾寒热等,如(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满疼痛,及肝郁血虚,月经不调等,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3.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4.热入血室:妇女患外感发热期间遇到月经来潮,外邪传入血室,致寒热发作。如(和剂局方逍遥散)。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醋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常与枳壳、香附、川芎等同用。

鳖血柴胡:苦,微寒。归肝、胆经。鳖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功效。常与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强表里退虚热作用。

大叶柴胡:叶较宽,长圆形或广披针形,小伞梗细如丝状。比小总苞长3-4倍。生于林内及灌木丛中。

狭叶柴胡:主根多单生,棕红色或红褐色;茎基部常被棕红色或黑棕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2~6mm,有5~7条平行脉;复伞形花序多数;总苞片1~3,条形,伞幅5~13,小总苞片4~6,花梗6~15;双悬果棱粗而钝。

形态特征:柴胡-植物形状多年生草本,高40-85cm。主根较粗大,坚硬。茎单一或数茎丛生,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或狂椭圆形,长4-7cm,宽6-8m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6-18mm,有时达3cm,先端渐尖或急尖,有短芒尖头,基部收缩成叶鞘,抱茎,脉7-9,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色,常有白霜。复伞形花序多分枝,顶生或侧生,梗细,常水平伸出,形成疏松的圆锥状;总苞片2-3,或无,狭披针形,长1-5mm,宽0.5-1.2mm,很少1-5脉;伞辐3-8,纤细,不等长,长1-3cm;小总苞片5-7,披针形,长3-3.5mm,宽0.6-1mm,先端尖锐,3脉,向叶背凸出;小伞形花序有花5-10,花柄长约1.2mm,直径1.2-1.8mm;花瓣鲜黄色,上部内折,中肋隆起,小舌片半圆形,先端2浅裂;花柱基深黄色,宽于子房。双悬果广椭圆形,棕色,两侧略扁,长2.5-3mm,棱狭翼状,淡棕以,每棱槽中有油管3,很少4,合生面4。花期7-9月,果期9-11月。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发达,圆锥形,外皮红褐色,质疏松而稍脆。茎单一或数分枝,基部留有多数棕红色或黑棕以的叶柄残留纤维。叶细线形,长6-16cm,宽2-7mm,先端长渐尖,基部稍变窄,抱茎,质厚,稍硬挺,常对折或内卷,3-7脉,叶缘白色,骨质;上部叶小,同形。总苞片1-4,针形,极细小,1-3脉,常早落;小总苞片5;线状披针形,细而尖锐;小伞形色,棱浅褐色,粗钝略凸,每棱槽中有油管5-6,合生面4-6。花期7-9月,果期9-11月。

药理功用

1.解热,有效成分:挥发油(丁香酚、已酸、r-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柴胡皂苷(皂苷元A)。作用:对伤寒、副伤寒疫苗、大肠杆菌液、发酵牛奶、酵母等所致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且能使动物正常体温下降。商品柴胡煎剂2g/kg给兔灌胃,对用疫苗及温刺引起的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抗炎,有效成分:皂苷。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踝关节肿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柴胡皂甙mg/Kg柴胡腹腔注射,可抑制角叉菜胶、5-羟色胺、组胺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同时可使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抑制炎症组织组胺释放及白细胞游走。

3.促进免疫功能,有效成分:柴胡多糖。作用:吞噬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增强,提高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提高淋巴细胞转核率,提高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

4.抗肝损伤,柴胡注射液(浓度1∶1)1ml/只皮下注射连续5天可显著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血清GPT升高,肝细胞变性及坏死也明显减轻,肝细胞内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也接近正常。

5.抗辐射损伤,柴胡多糖5mg/只腹腔注射,可提高照射小鼠的存活率,小鼠胸腺细胞中3H-TdR的掺入增加,同时加速胸腺细胞的释放,同时又使血浆中皮。质酮含量增加,切除肾上腺后,不再有这些表现,故认为是通过肾上腺皮质实现的。此外,体外有抗结核菌作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临床应用

1.用柴胡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8g)及柴胡糖浆临床观察例发热患者,其中感冒例,扁桃体炎39例,大叶性肺炎16例,急性支气管炎21例,急性咽炎6例。以北柴胡注射液治疗例,总有效率为54.54%。其剂量不同,疗效有异,肌注2ml者,总有效率为31.47%,4ml者为68.54%,6ml者为89.91%,2~4ml注射后30~60分钟退热0.4~1℃,而有回升现象,6ml注射后有出汗,体温下降未见回升;柴胡糖浆口服20ml(相当生药3g),每日3次,治87例,总有效率为78.15%,服后约90分钟,体温逐渐下降,3小时可达正常。如不维持,4小时后又可逐渐上升。

2.用柴胡注射液滴鼻,也有明显的退热作用。用法:使患者平卧,取头后伸位,用注射器抽取药液,两侧鼻孔各滴柴胡-野生植物1~3滴后,轻轻按摩鼻翼,再继续滴完全量。用量:小儿0.3~0.5ml,成人0.5~0.8ml。用于60例发热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45例,普通感冒10例,其他发热(如输液反应等)5例。结果显效48例,有效4例,无效8例,普通感冒均系显效。

3.治疗病毒性肝炎:柴胡注射液(每lml含生药2g)10~20ml加入50%葡萄糖液静注或5%葡萄糖液~ml静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病毒性肝炎例,其中急性病例97例,有效率为98.4%;慢性病例23例,有效率为%,对改善症状、回缩肝脾、恢复肝功及乙肝抗原阴转率均有较好作用。

4.治疗高脂血症:用干柴胡和适量罗汉果调味,混合水煎2次,每次煎2小时以上,煎出液过滤澄清浓缩。口服,每次20ml(相当于干柴胡3g),每日3次,3周为1疗程。治疗86例,治疗前甘油三酯为2.66±1.09mmol/L(.18±98.87mg%),胆固醇5.67±1.04mmol/L(.96±40.06mg%),治疗后甘油三酯降为1.61±0.mmol/L(.96±51.42mg%),胆固醇5.90±0.87mmol/L(.88±33.46mg%)。甘油三酯平均降低1.06±0.mmol/L(96.24±12.02mg%),下降率为39.7%。

5.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柴胡注射液(每m1相当于原生药1g),每次2ml(10岁以下首剂3ml),每日2次,肌内注射。治疗28例,治愈27例,其中24小时治愈7例,48小时治愈的15例,72小时治愈的5例。合并颔下淋巴结炎1例疗效不显。未发现副作用和其他不良反应。可全部治愈。

6.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用柴胡注射液(每m1相当于原生药1g)采取滴眼、球结膜下注射及肌内注射三种方法综合治疗。滴眼,柴胡注射液加生理盐水配制成10%眼液,每次1~2滴,每小时1次。球结膜下注射,每次0.3~0.5ml,隔日1次。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1~2次。病变程度重,症状严重者,合并使用10%阿托品溶液散瞳,每日1~2次。共治疗21例,除3例外,其余18例,均获得满意效果。

7.治疗多形红斑:用柴胡注射液(每2ml含原生药4g)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次。治疗13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5日治愈者5例,7日治愈者6例,10日治愈者2例。

8.眼色素膜炎,柴胡注射液2ml肌内注射,每日1次;柴胡注射液0.2ml球结膜下注射,隔日1次;10%柴胡注射液滴眼,每次1滴,每日6次。肌骨注射和球结膜下注射10次为一疗程。治疗眼前部或全色素膜炎21例23眼,结果痊愈23眼。可全部治愈。

9.治扁平疣,柴胡注射液(每1ml相当于生药1g),肌内注射,每日1次。治疗39例,结果痊愈35例,3例比原皮损缩小1/2,1例比原皮损缩小1/3,全部病例均有效。

10.治链霉素中毒所致眩晕耳鸣,香附30g,柴胡30g,川芎15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饭后温开水送服,每次2粒,每日3次。老人及小儿酌减。治疗10例,结果有效率为%。其中眩晕1例1周消失,3例2周消失;耳鸣3例1周消失,3例2周消失,1例3周消失。可全部治愈。

做法指导

1、解热生用量宜大,升阳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阴虚骨蒸宜鳖血炒。

2、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3、柴胡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4、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

5、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用。

6.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jb/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