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又名洪源记花园。她座落于散文家秦牧的家乡—澄海樟林,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年),先后集苏州几代工匠倾力打造,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经过岁月的洗礼的同一景点大门牌匾上书“西塘”二字及“嘉庆四年六月旦立”,没有落款。院里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书“秋水长天”四个大字,也看不到落款。大字下有两个养鹤的鹤巢。假山上有一塔,已倾斜,十二生肖形状的的太湖石立于池塘边。山顶原有六角型的“碧螺亭”,后有藏书楼,都已失修坍塌。整个园林分宅居,庭园,书楼三部分,用石头,假山,池塘把空间巧妙隔离。面积虽只有二百三十平米,却有“三步一无我,五步频回头”之巧妙。据记载,洪元记经营红头船生意,在光绪年间买下此园林,后赶赴苏州寻找此园建筑师的后代,重新修缮。原先还藏有唐伯虎,陆润庠,何绍基等名家墨迹及《二十四史》一部。草长莺飞,年华暗换又谁能知晓?如今的西塘少了当年的人气,可背后的故事依然在街坊间流传。樟林西塘是集住宅、书斋、庭园三者一体的庭园,亦称洪源记花园,是粤东地区较为著名的庭国之一;建于清羁嘉四年(年),历代续有修建。该庭园面积仅及亩许,前临外塘,亭榭楼阁,假山莲池,客厅书房,园林花木莫不具备,其东部凹入为水湾,过去通航外河,停泊船艇庭园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地形,在有限的面积内获取最多的景观效,自此誉之“潮之名园”,可见其韵致不亚于拙政之大观。西塘,虽占地只有1亩,但楼台、亭榭、假山、塔、洞、象形石、松化石、荷池等巧妙安排,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美境,使得山水相连,林木相间,亭台楼阁各得其宜,造化生灵维妙维肖,挈落其间。创设了“三步一‘无我’,五步频回头”之艺术境界。至光绪年间,被南社乡“红头船”主洪元记斥巨资购得。洪家购后,特地派人赴苏州寻觅原建筑师后代,精工修葺一新;又斥巨资采购名家书画,有唐寅、陆润庠、何绍基等人墨宝真迹;还珍藏《二十四史》一部,自此声价倍增。曾是誉满清代的著名庭园,都同出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造。堪称潮汕第一座“苏州庭园”。8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还到西塘进行《无敌鸳鸯腿》的拍摄工作,西塘的名字从此更是家喻户晓。然而,西塘周边新建筑不断增多,排水不畅,每逢下大雨,西塘周围下水道淤塞,一次滂沱大雨,园内的积水即登堂入室,有时三四天,有时一月有余还排泄不尽,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年,洪系家族不得不忍痛割爱,搬出西塘。一名曾任塘西村村干部的杜先生不无惋惜地说,西塘庭园的没落,当地人都感到很痛心;他在任时曾就西塘周边住宅下水道统一铺设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塘日渐颓废。微博网友的博文说西塘多年没人打理,这问题在当地已搁浅了多年,下水道淤塞,没有大方面动工是解决不了西塘现阶段的问题的。而西塘也似乎和新一代人没有太多的联系了,有的樟林人甚至还不知道哪里是西塘?樟林人对于西塘的回忆就是:“水淹藤结,房倾景零,世态变迁在西塘园林身上做了一场梦而已。”
小编在编辑这篇文章之前,在百度找西塘,人们大多熟知的是浙江嘉善的水乡古镇。然而,却少有人知在澄海也有一个具有潮汕特色的名园也叫“西塘”。两个“西塘”风格不同,他们的命运更是大相径庭。浙江的西塘古镇近年逐步开发成旅游胜地,而潮汕西塘园林却是常年荒废,与世隔绝,渐渐消失。起初消失的是一幢木制楼房,一座山脚凉亭,三只大石狮......到后来整个屋顶被各式野草遮盖,唯一一条小路,有的——只是疯长的野草。
年,退休后的洪广宏与林命嫦夫妇回到西塘,重新开始打理被牵牛花丛掩盖的西塘,然而谈及如何保护,脸上只是露出无奈…
西塘的命运——进入消失进行时。
主人回归为西塘做些事有心无力
年,退休几年后,洪广宏与林命嫦两口子渐渐闲下来,见西塘颓坏如此,觉得可惜,决定回来为西塘做些事。
林命嫦今年69岁,洪广宏今年71岁,两个老人把修复西塘作为自己的使命。
每天早上8点,两人从东里镇的家里出发,踩着各自的单车,去到西塘。唯一一条小路被疯长的野草霸占,他们只能自己重新整理开通,进入西塘,面对的是满园及膝深的土壤。两个老人身体还硬朗,用铲子铲土,装入桶里,抬出西塘。像移山的愚公那样,两人每天从早晨干到傍晚,一担一一担地移走土山。近4个月后,土山终于被移走。
洪广宏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这园子是百花园,光是花盆就有三百多个。不同品种的名贵花草被齐整地摆放在花架上,花架顶端铺着特定为花儿编制的草屋顶,怕她们被大太阳晒伤。儿时受到长辈爱花的影响,重回西塘后,洪广宏与妻子开始了“复兴百花园”行动。
3年时间里,洪广宏已经种下近百盆花,嫩黄菊花、玫红三角梅、大红海棠,更多的是深浅不一的绿业植物。有些花是清末的花草留下的后代,有几株大的三角梅则是与西塘年龄相仿的老树。
对于积水问题,洪广宏想了很多办法。最初,两人采取老法子,涨水了便提起水桶,一桶桶往外转移。6个月前,洪广宏向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朋友提出改善西塘排水系统的想法。
自年以来,洪广宏与知青朋友成立了一个知青会,以西塘作为聚会点。每个月三号大家都相聚在西塘,打打牌话家常。每个人依据个人经济实力交会费,会费用于活动及修缮西塘。
洪广宏的改善排水提议很快被知青会提上日程,付诸行动。买来抽水机及水管等配件,老人们自己动手,开始改造排水系统。年11月,抽水机正式投入使用。碰上下雨天时,洪广宏待水高涨便打开抽水机,两小时后,院子便退潮。
一开水闸,外面的河水便会涌进西塘里的小河陈舒琦/摄
能为西塘做的事情,两位老人已经努力完成。然而,还有更多两位无力做到的事情。
今日西塘盼求助待重生
洪广宏从五金工具厂退休后,每月退休金多元;曾就职洗染厂的林命嫦退休金也是多。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刚好够日常生活。
几个月前,一位来自北京的古建筑研究专家专程来西塘,对西塘的各部位作了诊断,他告诉林命嫦:“你们的西塘要完全修复,至少要万。”“万,这个钱从哪里来?”林命嫦只能把这个数字记在心里,向来参观游人讲着自己的无措。
塘西村村委经常带领各级领导来西塘参观。负责管理文化宣传工作的村委会委员陈伟浩说:“政府有修,但是情况不理想就没有怎么幺去发展。”陈伟浩认为西塘长年遗留的问题太多,政府能力有限,没法解决。
洪广宏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向来访领导反映西塘的问题,“镇里的、县里的、汕头那边的政府,有人过来我都讲。”
可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各方游客,很多人来了,拍几张照便走了。
只有两个老人还在原地,照顾着日渐消亡的西塘。
日复一日,洪广宏与林命嫦来到西塘,打扫地上的落叶碎石,修剪地上与石栏上的花草,抽走塘中将要漫溢的水。而那些昨日倒下的凉亭楼宇、正在裂开的墻壁、倾斜欲坠的九层小白塔,他们却无力去维护。
“这房子是我们的房子,你要来修是你的事。”洪广宏说自己同意西塘重建工程,如果有人出资,他与弟弟完全支持。
洪广宏陈舒琦/摄
“希望有人来修缮西塘,早就希望了......”洪广宏坐在西塘大门外小院里,望着写题有“西塘嘉庆四年”的匾额道。
来源:侃侃潮汕、汕头草根播报
澄缘综合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