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回答问题,他就是岐伯。岐伯,相传亦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典主医病。他还与雷公研讨经脉。《黄帝内经》就是黄帝与岐伯等讨论医理而作。
岐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岐伯,不是传说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岐伯”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岐伯,黄帝太医。”
岐伯是宝鸡岐山人
“岐”为古姓,最早出自周人的始祖——姬弃,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岐伯之“岐”,当从“山”旁作“岐”,伯为人名,亦作古爵位及官名。
南宋有个学者罗泌撰写了一部神话历史的集大成之作——《路史》,富于考证,言之成理。之所以把书名叫《路史》,意思是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于岐山之下。”《路史·国名纪丙》记载:“高辛氏后列有岐氏,为黄帝同族。”这个高辛氏比黄帝族较早一些。就是说,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即远古的黄帝时期,距今约年左右(公元前26世纪),在古老的宝鸡西岐大地上,有一支岐氏部族,其首领名叫岐伯。
南宋有个学者叫郑樵,撰写了一部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中国通史《通志》,非常著名。《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主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岐氏指周人故地,就是凤翔府岐山,即今宝鸡市岐山县,太王居住在那里,到周文王时开始迁都到丰,并在岐山留下了分支(一部分周族人),所以称作“岐氏”,就是以“岐”为姓。《通志》还说:“古有岐伯,为黄帝之师。”
北宋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记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为太医,帝(黄帝)请主药方。”
岐伯之“岐”,最早来源于岐水,岐水在今宝鸡岐山之南。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6世纪,就记载有后稷协助大夏“治梁及岐”的记载,这说明岐山之“岐”早在夏代以前就已有之。
岐伯是黄帝时期的人,与黄帝属于同一区域的人,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没有车船可利用,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不可能跋山涉水到今天甘肃的庆阳、四川的盐亭同岐伯谈医论道。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在岐山参加完岐伯医学研讨会之后,来到岐山西杜城实地考察,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岐伯故里”这四个大字,刻在石碑上,此碑名曰“岐伯故里题记”,立石于西杜城王门。年9月,陕西学者正式注册了“岐伯故里”域名。
我们认为,作为黄帝之师的岐伯,不可能与黄帝距离太远,黄帝要随时随地请教、请问岐伯,二人必定住得很近,居住在同一地区,就是黄河流域的千山山脉、岐水之滨——今宝鸡岐山。
关于岐伯的传奇故事
岐山,因境内东北部有个箭括山双峰对峙,山有两歧而得名“岐山”。岐山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山,尽管它没有五岳那么驰名,也没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峻,但是,她的文化底蕴,它的历史厚重,却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自豪。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就与岐山有关。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此外,岐山在远古还出了一个令我们宝鸡人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智者,他的名字叫岐伯。
在远古领袖黄帝时期,有一个男孩出生时,面临的山是岐山,在家中他又是一个长子,按照古代的称呼,就以伯为名。从此以后,岐伯这个名字,就在岐山脚下叫响了。据说岐伯出生时,只见岐山上祥光缭绕,数百只吉祥鸟围在山上飞鸣不停,远亲近邻闻知后大卫惊奇,纷纷前来道贺。
岐伯是一个聪敏的男儿,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善于思考,喜欢观察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现象。正是这样的爱好、这样的思索,引发了岐伯强烈的求知欲望。岐山上那些数不尽的野花,还有那无边的绿色草木,引起了岐伯极大的好奇心。每日里,他都以青草为伴,以树木为伍,观察着草木的特点,拽起草叶尝一尝,揪下树叶闻一闻,让他的脑子里增添了诸多的学问。而正是这样的尝一尝、闻一闻,奠定了岐伯对大自然无比的兴趣;正是岐山的茂密的草木树林,让他获得了汲取医学知识营养的自然环境。
在远古时期,科学不发达,许多百姓死于疾病,岐伯便立志学医,探究这怎样能使用岐山上的草木为百姓治病。他四处寻访良师益友,认真研究医术脉理,终于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鼻祖。
岐山西杜城村高世岐老先生说:“老人们曾说过他们居住的这个地方,上古时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草茂盛,不到二、三里地的北山上至今还盛产着党参、黄苓、柴胡、穿地龙、地骨皮等多种中药材。他们村过去有不少老人在北山上挖过药,这些中药畅销国内外很有名”。
我们在研究岐伯对中国医药学贡献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岐山。正是这一座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山,造就了岐伯这一历史巨人,可见岐山的影响和贡献之巨大!
那么,黄帝是怎么遇见、发现岐伯的呢?根据《路史》记载,当年黄帝一路西行到了“小崆峒”,就是今岐山“孔头沟”这个地方问道,见到在西北雍州(今凤翔岐山)这个地方,年长者都是鹤发童颜,精神爽朗,健步如飞;年少者都是肤肌洁净,容貌秀美,俊逸潇洒。黄帝心中暗自称奇,急忙打听这是何故。问后,方知这都是神医岐伯的功劳。
于是,黄帝就在岐山四处寻访这个有道之人,终于见到了具有罕世才能的岐伯,黄帝非常虚心、非常谦恭地请求岐伯出山辅佐自己,贵尊他为天师,谋划济世利民大道,帮助自己治理天下。
黄帝请到岐伯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军队的士气问题。由于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元气大伤,不仅黄帝自己苦闷不已,士卒也未战先怯,勇气低靡。黄帝求教于岐伯。岐伯说:“治兵先治其心,励兵先鼓其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治心者,莫过于音乐。”
岐伯发明了金镯、金铙、号角、神钲等许多乐器,教出了一支鼓乐队,把音律用战争。他用鼓声来鼓舞士气,震慑敌军,并定出击以击鼓吹号为进,退军则是“鸣金击钲为退”的号令。岐伯指挥演奏,各种乐器或缓或急,或轻或重,或单击,或合奏,和缓时如仙乐缭绕,急促时如巨雷轰顶。这些音乐,令伤者凝神忘痛,健者勇气倍增,音乐一出,万众同心,有势破山河之力。黄帝发现音乐是直通心灵之音,战时使之振奋士气,扬我军威,和平之时,用于祭礼天地神灵,陶冶和教化民众。
黄帝自从得岐伯之后,乐以鼓气,药以疗伤,全军士气空前高涨,黄帝连战皆捷,斩蚩尤于中冀,得胜而班师还。这时,医治战争创伤,抚慰民生疾苦便成为头等大事。在上古之时,人们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或死去,皆是因为鬼神作祟,于是,每当人们得病之后,就请巫师驱鬼禳神。但黄帝非常清醒,疾病岂是鬼神所为。必须继承神农时代尝百草寻医药的办法,探讨一条医学之路,交给万民一个方便的医道。
于是,他将政事、兵事交与大臣,征集天下名医,建明堂,日日与这些天下大医一起探讨医道,创立医学,讲究医术。岐伯是当时医疗经验最多和医学理论最为渊博的人,于是,便有了黄帝与岐伯论医、创立“岐黄之术”的史实。黄帝为疗救民疾,尊岐伯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黄帝具有多么伟大的胸怀和谦虚的美德!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岐伯被尊为“天师”,那个“天”字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黄帝之尊贵与天一样;二是指岐伯得天之道、修得天道,他的学问承天所托,他的光明品德像天一样伟大。那个“师”字,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伟大的帝王——黄帝之师,何其荣幸,何其伟大!
相传如今岐山之下的“太方”村,就是因太医岐伯的药方而得名,源于岐伯古时给人们传授治病药方的地方。
《帝王世纪》记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两人合著了医书《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
岐伯的主要贡献
远古时期,伟大的帝王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伯高、少俞、雷公时等人,以黄帝发问、岐伯回答的方式论医论药,并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其他人边听边记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吧谈话内容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想象,那时,阳光明媚,众人围坐在一棵大树下,君臣之间没有贵贱之分(肯定不像现在,开个会摆桌牌都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了),你一问、我一答,就像在开一个家庭会议,大家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个医学问题,气氛是那么融洽、和谐。这样的会议举行了很多次以后,终于形成了岐伯与黄帝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和《难经》三个部分,但现在仅存《素问》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说黄帝时成《内经》,是说《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在那时确立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形成真正用来记录的文字。现在有学者考证,说《内经》形成文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岐伯是真正的作者,给这书冠以《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
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黄帝是远古时期五位伟大的帝王之一,声名显赫,地位尊崇,托他之名作书名可以理解;而岐伯之名仅见于《内经》,岐伯的生平事迹,在其他史书上几乎没有什么痕迹,尤其是尊卑名份已经确立,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称“岐黄之术”,将岐伯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难经注疏》、《皇汉医学》等史籍都肯定地说,《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岐伯才是《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
还有学者研究说,《黄帝内经》中的各篇大多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主流文化应该是周文化,而周的发祥地是岐山,“伯”为“长也”,即最大的意思,岐伯即岐地之长,是岐地的头领,他应该是岐文化或者说是周文化的一个代称,这也说明岐伯的医学思想是以周文化为底蕴的。岐伯是《黄帝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他的思想和理论由黄帝的后裔一代一代传承,因而成为中医学主要的创始人。
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他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素问》基本上是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修养。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阐发的阴阳五运六气说成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其脏腑经络说基本上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的相互关系,是我国首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中医典籍。
岐伯是我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创立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思想方法,著成了《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国医学著述之先河。《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列举了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症、诊断、治疗、中药、针刺、炙慰、导引、按摩各方面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我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第二,创立了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现存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岐伯有关系的主要著作约有8种,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岐伯经》十卷、《岐伯炙经》一卷、《黄帝问岐伯灸经》、《黄帝岐伯针论》二卷、《岐伯论针灸要诀》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
第三,创立了中药学。他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第四,创立了中医养生理论。《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创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
第五,创立了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他创立的《黄帝内经》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
我们以《黄帝内经》的开篇为例。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是提问者,中华民族的中医始祖岐伯则是答问者。
黄帝这样问岐伯:“我听说上古的人,人均都能活到岁以上,而且生活都能自理。而今时的人,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难道说现在的世界变了吗?人类将从我们这一代灭亡了吗?”
对于黄帝提出的问题,岐伯回答说:“上古先民中绝大多数是知晓道理的人,他们效法和顺应天地大自然的规律,吃饭、饮酒有节制,起居循着常规,每天工作、劳动和运动着,但不过度,所以他们的身体与精神都健康、和谐,从而享尽天年,活到岁以上才寿终正寝。”
接着,岐伯进一步分析说:现在的人与上古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把酒当水喝,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常态,醉酒之后还要行房事,为满足一时的欲望而耗竭自身的真精,不知道爱护和保持体内的精气,不懂得按照时空规律去御养自己的元神,只图及时行乐,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又起居颠倒,夜晚不睡觉,白昼不起床,所以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
相对于《黄帝内经》记录的其他问题,开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答对是根本性的,它探求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方略,体现了中华先贤对人类的生、老、病、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天人合一”与“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因而成为我国中医基本理论以及养生之道的渊源。
历史进入数千年后的今天,“黄帝之问”并没有因为岁月的久远淡化它的重要性,也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磨去它的针对性,而是恰恰相反,数千年前的“黄帝之问”似乎就是在问今天的人,数千年前的“岐伯之答”说的似乎就是今天的现实情况。是的,今天的人更需要“黄帝之问”来问问自己,更需要用岐伯的精妙回答来检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站在人生的路口眺望,面前难免会有诱惑和迷雾,当你犹豫不决时,请想想那个古老的“黄帝之问”和“岐伯之答”,你就会在迷茫之中找到照亮健康前程的指路明灯。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