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频截取
课前回顾
桂枝汤证局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12条“太阳病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发热,翕翕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和谐,以卫气不供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解
桂枝:
“桂枝去皮”东汉时代用桂枝是用桂枝春时新出的嫩枝和与嫩枝相连的未完全老化的细枝,去皮是指去细枝上的虚假软错之皮。
桂枝我们熟悉的功效有三:
其一发汗解表
其二温通经脉
其三温助阳气
桂枝是解表药不是解肌药,至于“桂枝本为解肌”中桂枝指的是桂枝汤,发汗解肌的第一要药是麻黄;温通经脉,治疗瘀血证,本不能活血化瘀,但能入经脉,祛除经脉寒邪而活血。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治疗风湿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温助阳气是温通心肝脾肺肾之阳气,如心阳虚-桂枝甘草汤,脾阳虚-苓桂术甘汤,肾阳虚-肾气丸,膀胱阳气-五苓散。
桂枝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概括最佳:
“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
“擅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
“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
“其性宣通,又善导引三焦,下通膀胱而利小便。”
1.“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
味辛温,上气咳逆,喉痹,结气,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
桂枝汤既能散邪气又能补中气。
小青龙汤,或喘者,去麻黄,以桂枝治上气咳逆。
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沉香配肉桂,肉桂换成桂枝更佳。
2.“擅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柴胡配桂枝)
陈慎吾(陈修园弟子)将逍遥散中薄荷换成桂枝。
肝气郁滞,阳气不得升发,胸闷气短,以桂枝疏肝升阳。
3.“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
脾胃虚,水反为湿,谷反为滞。
4.“其性宣通,又善导引三焦,下通膀胱而利小便。”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唯上焦有热,及血妄行者忌用。
炙甘草
非近现代常用的蜜炙,蜜炙敛邪。
《雷公》甘草制要有三,一曰酥涂炙,一曰酒浸蒸,一曰炒令内外赤黄。
《纲目》甘草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制熟令内外赤黄,或用浆水制熟。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故《伤寒论》中炙甘草的炮制方法应为“炒令内外赤黄”。
阳和汤解
阳和汤法治阴疽,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阳和汤方出自清·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贝五钱。马曰: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本为治外科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今用于治疗内伤杂病,其中肉桂可换成桂枝,姜碳可换成干姜,用量视病情而定。
李德新老师善用阳和汤治内伤杂病,见解独到。阳和汤七味药配伍精妙,鹿角胶温补肾阳,熟地黄滋补肾阴,大补精血,桂枝温助阳气,麻黄发汗治喘消肿,干姜温中,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桂枝与甘草配伍为桂枝甘草汤补助心阳,佐治麻黄副作用,干姜与甘草配伍又为甘草干姜汤治肺中虚寒。
阳和汤临床用方经验
1.治咳喘
2.治乳腺增生
3.治女性虚寒型痛经
4.子宫内膜异位症
5.骨质增生症
6.脚跟痛,足跟痛
7.膝关节滑膜炎,滑膜积液
1.阳和汤治疗咳喘
病例一(于奇老师医案)
患者,男,老人,九岁误食红糖,动则咳喘,咳而遗溺,胸闷,气短,痰鸣。
诊断:咳喘病,喘脱气虚证。
处方:阳和汤加减。
施金墨提出阳和汤治喘,秦伯未认为“阳和汤治喘,秦伯未说,胜于小青龙”但只说对一半,小青龙治疗的是外感咳喘,无外感仲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但姜辛汤从脾论治,它的长期疗效还可以,短期疗效欠佳。
病例二(李德新老师医案)
患者,女,50岁,长期咳喘未系统治疗,而成宿根(老慢气),咳嗽,痰多,清稀泡沫痰,动则喘,怕冷,怕风,见风感冒。
诊断:喘病(肺气肿)肺肾气虚。
处方:阳和汤+党参,黄芪,即参芪阳和汤。
此为肺肾气虚。阳和汤补肾止喘力量强,但补气力量弱。黄芪,党参,桂枝,炙甘草,为保元汤,补一身不足之阳气。《医宗金鉴》“芪外参内草中央”。鹿角胶燥热,熟地滋腻,相互调和,补肾之阴阳。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肾阴阳。
麻黄为定喘之要药,桂枝本身就能平喘止咳,白芥子为化痰第一要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喘病初病在肺,久病在肾,上虚不能制下,故遗尿。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阳和汤治痰饮当是治本之法。
加减
阳和汤治喘肾阳虚证,动则喘,配仙灵脾+补骨脂。
阳和汤治喘化痰利水,痰涎多,配苏子+葶苈子。
阳和汤治喘补脾肺气,恶风寒,配黄芪+党参。
2.阳和汤治乳腺增生(肝肾虚寒证)
乳腺增生程度
增生,结节,纤维瘤
乳腺增生常法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件散结,
肝气郁结证与月经有关,经前经期乳房胀痛,经过即好,平时心烦易怒手脚冰凉等肝郁的表现。(逍遥散,四逆散,柴胡舒肝散)
阳和汤适用于肝肾虚寒证与月经无关,平素乳房疼痛,多半痛经,腰酸,腿软,手脚冰凉。对有结节,纤维瘤等效果佳。(阳虚寒痰凝滞)
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积乃成矣。
阳和汤+桂枝茯苓丸,鹿角胶改为鹿角片,补肾固冲,活血止痛。麻黄破癥瘕积聚,僵蚕10g,刺蒺藜20g,软坚散结。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僵蚕,刺蒺藜。功效有三,其一化斑,其二结节性疾病(常肝经循行),其三止痒。
老年皮肤瘙痒,血虚血燥生风,当归饮子(医宗金鉴)黄芪四物汤+荆防+首乌蒺藜+甘草
水蛭6克,地龙6克
水蛭:为活血化瘀药最强之药,破血逐瘀,入络,去络中瘀血,活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水蛭与瘀血相感招(同气相求)
(阳和汤+水蛭、地龙,治乳腺纤维瘤,三个月,停一个月,再服。)
(仲景治积聚都用丸药,丸者缓也,缓消)
3.阳和汤治疗女性痛经(肾阳虚寒凝痛经)
鹿角胶改为鹿角霜,甘草干姜汤温暖肾阳,麻黄有很好的止痛作用,麻黄治痛经可内散风寒。很多月经的血块都是寒凝血瘀。月经有血块,但舌淡苔白无瘀象。
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治疗阴经在里之寒邪。
太阴脾,内有沉寒者,加细辛。
要注意助阳过剂阴反灼。
其他治疗痛经的方剂:
当归四逆汤治痛经为血虚寒凝证(血虚)
少腹逐瘀汤治痛经寒凝血瘀证(刺痛,血色紫黑)
温经汤
艾附暖宫
4.阳和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例例三(李德新老师医案)
女,38,大汗淋漓,西医建议切子宫,月经提前,二十天一行,行经八天,血块多,面色无瘀血,平素手足凉,面白。疼时口唇青紫,痉挛疼痛。
诊断:寒凝血瘀证。
处方:阳和汤+乌头汤。
寒疝腹中痛,大乌头汤,乌头桂枝汤。
乌头汤:黄芪,麻黄,川乌,白芍,甘草(芍药甘草)麻黄乌头治疗沉寒痼冷。
子宫腺肌症,肾阳不足,寒痰瘀凝滞若伴有子宫肌瘤,加水蛭。
子宫肌瘤,阳和汤+抵当汤,抵挡汤:酒大黄,水蛭,虻虫,桃仁。
下瘀血汤:酒大黄,桃仁,土虫。
5.阳和汤治疗骨质增生(寒凝血瘀)
阳和汤治疗腰脱,腰脱引起的双下肢麻木,冷痛,沉重。
阳和汤+活络效灵丹+骨碎补30g,土虫20g。(修复骨质)
自然铜对胃刺激极大,患者服药有困难,临床上尽量不用,可避免使用。
6.阳和汤治疗足跟痛
阳和汤+青黛3g,木瓜10g。多肾阴不足,从肝论治,主筋,缓急止痛。(青黛可用江阴颗粒剂,中药质量不好,口感差)
湿热夹瘀血:身痛逐瘀汤。(刺痛,舌红苔黄腻)
湿热之邪痹阻肌表,营卫不调而恶寒者:补阳还五汤+四妙散+羌活,秦艽。
寒湿夹瘀血:身痛逐瘀汤+乌头汤。
7.阳和汤治疗老年人滑膜炎,滑膜积液
膝盖肿,不能弯。
病例四:
男,不喝酒,不吃海鲜,患痛风,膝关节,踝关节,痛风结节,皮色不变,不红不肿,只痛,脚怕凉,大便溏,舌淡边齿痕,脉沉弱。
诊断: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处方:阳和汤+大乌头汤
痛风不都是湿热,还有很多寒湿下注,形成通风性结节。
肾阳不足,导致阳虚水停:真武汤治疗水肿。
肾阳不足,导致阳虚痰凝,偏于寒湿:阳和汤+赤豆当归散。
赤小豆30g,当归20g,排脓,排水。
内服汤药,外敷药渣。
局部冷痛明显,加薏苡附子散(胸痹缓急,薏苡附子散),薏苡仁60克。
课程安排
时间:每周二晚18:00-21:00
场所:知一堂中医馆二楼学术交流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