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合背钱币中家国

合背钱

古代的铜钱一般得分两面看:一面刻有“钱文”,或记值、或记地、或记钱名;而另一面则通常既无文字也无标志。这种无文字标志的一面就叫“钱背”。

合背钱即是一种特殊形制的钱币。“合背”,顾名思义,是指把两枚钱的“背”合铸在一起。这样铸出的钱,两面是同样的钱文。这样的钱,就叫“合背钱”,亦称“两面钱”。

“一般合背钱都比较厚,两面文字完全一样。在合背时,两面是同一个方向的称“正合背”;有的是一正一反,称“倒合背”;有的则一横一竖,称“十字合背”,等等。”

谢天宇《中国古玩收藏与鉴赏全书》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合背钱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有的是工匠在铸钱时合错了范,误将两块面文范合在了一起;有的是为了某种需要而特铸的,如宗教迷信和民俗等方面的需要。”

输入

南宋初蔡京之子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一书中记载了狄青妙用合背钱币以鼓舞士气、一举取胜的战例:

“南俗尚鬼。狄武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道旁偶一大庙,人谓其庙甚神灵。武襄遽为驻节而祷之焉,因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且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或谏止,‘一傥不如意,恐沮师。’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挥手倏一掷,则百钱尽面矣。于是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诸青纱笼覆,手自封焉,曰:‘苟凯归,当偿谢神,始赎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平邕管。及师还,如言赎取钱,与群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

在这则故事中,这百余枚合背钱不再是简单的金属货币,而是战争必胜的信念;这些合背钱的价值也不再是经济意义上商品交换的媒介,而是拓展到家国情怀层面——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将合背钱延展到文物层面,我们可以说,许多文物的背后都有故事,只不过有的被记载了下来并世代流传,还有一些则不幸地化为了历史尘埃散落在了时光的某个角落。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

值得一提的是,狄青以合背钱激励将士的典故后来被《三十六计》一书的作者收入卷中,作为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的注脚战例。

“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表面装糊涂,实际很清楚,在此战例中,狄青借助合背钱以“愚兵”之计来治军成为兵家一大计策,这也说明文物除了具有经济价值、情怀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据记载,最早的合背钱产生于战国空首布(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金属货币。)如“武”字、“武安”空首布;“安阳”、“隰”字平首布等。后代陆陆续续有其他合背钱的出现。

至今,已被人们发现的合背钱有唐朝的“开元通宝”、北宋年间的“崇宁通宝”、明代的“天启通宝”等。因为合背钱主要是工匠在铸钱时误用两块面范所造成的,故而出现的机率极少,流传后世的的合背钱也是较为稀缺的,并深受广大古币爱好者的珍惜与重视。(蒋将:《五枚合背钱鉴赏》)

_

_

_

_

_

从一枚小小的钱币、到留着汗水的铸币工匠、到繁华热闹的市井、到云诡波谲的战场、到计谋精算的兵法......币中有盛景,币中有家国。

小小的合背钱尚且如此,遑论更多更丰富的文物。文物虽是静物,却无言诉说着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文物虽是死物,却淡然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化;文物虽是旧物,却能供我们不断看见新的景象。

图片来自于网络

撰稿|张艳

排版|郭妍

编辑|马楚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jb/8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