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家级名中医高上林主任医师的弟子唐远山主任医师,秉承高老“和”法思想在临床中疗效突出,现以四则医案与读者分享:
一、“消而和者”案
孙某,女,45岁。初诊(年7月21日)患者抑郁,时常烦躁欲哭,周身疲乏,怕冷,四肢冷甚,时有气喘,偶见心慌心悸。胃胀,食少纳差,胃中嘈杂,眠差易醒,小便调,大便3-4次/日,不成形。舌暗苔薄白,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涩,右寸浮。根据其症状体征、舌脉诊断为中医郁病证属:水血不利兼并肝郁气滞,治当先分利水血兼行气暖肝,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g炒白芍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川芎10g生泽泻10g浙贝母15g厚朴10g乌药10g山药30g焦槟榔10g生姜皮30g4付,水煎服。
除了当归芍药散组方外,因其肺脉大、气喘,方中用浙贝母散肺中之痰结;厚朴、槟榔、生姜皮化气行水,健中土以运四旁;乌药暖下焦,散寒除湿;此处山药用生山药概增强生津之功,使水液归于正化。
二诊(年8月1日)患者自行决定多服上方4剂而再诊,气喘症状改善明显,周身冷感仍有,胃胀不适,眠差易醒,大便次数仍多,不成形,每日2-3次。舌暗苔薄黄,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涩,右寸浮。予唐老师自拟葫芦巴方以温肾通络为主,行气利水为辅。
葫芦巴6g巴戟天15g吴茱萸5g小茴香4g乌药10g姜半夏10g厚朴15g片姜黄6g路路通10g焦槟榔15g炒山药30g4付,水煎服。
葫芦巴方善温通下焦经脉,辅以“厚半山”(厚朴、半夏、山药)调理气机,顾护脾胃;片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路路通祛风通络,利水除湿。
三诊(年8月8日)患者服上方4付后,周身发冷明显改善,胃胀、睡眠均改善,大便2-3次,较成型。舌暗苔薄黄,脉弦涩。根据舌脉、症状,患者仍有水血不利的表现,故综合上两方,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g炒白芍10g生泽泻10g茯苓15g炒白术15g川芎10g乌药10g焦槟榔15g厚朴15g巴戟天15g姜半夏10g生姜10g4付,水煎服。
此方在当归芍药散的基础上,加入了葫芦巴方的思想,既分利水血,又温暖下焦,使水血分利,气归正化而津液输布功能如常。随后几诊患者再未出现身冷、肢凉不适,睡眠进一步改善,胃胀嘈杂也随着服药逐渐缓解,大便1-2次/日,成形。
按:当归芍药散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腹痛下利治法》中指它出除了治妊娠病,还“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经典《医学入门?郁》有云:“郁者,病结不散也。六郁:气、血、痰、食、湿、热。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消而成症痞,六者皆相因为病。”患者疾病与气、血、湿三郁病因相关,三者交织如油裹面,故唐老师在治疗本病时,欲用葫芦巴方,但下焦气机不畅,故先用当归芍药散分利水血,通畅脾胃气机,后用葫芦巴方温肾而达肾阳温煦脾胃之阳,水寒自消,精液上下通达诸得消。两年后,患者陪同家人前来就诊,诉其症状皆愈矣,未再发作。二、“温而和者”案
汪某,女,38岁。初诊(年5月5日)诉颜面、四肢畏寒伴水肿6年余。患者现自觉颜面,四肢畏寒,水肿时作,伴腹胀,用双手按摩腹部则小便频,每遇风或生气后皮肤易出一过性红疹,伴瘙痒,易乏困,出虚汗,时有呃逆,咳吐黄粘痰,小腹发凉,大便不成形,粘腻不爽,小便黄,夜眠差。婚育史:28岁结婚,1年半前离异,未孕。月经史:初潮16岁,月经周期30天,行经1-2天,末次月经年4月28日,平素月经量少。查体:舌暗苔薄黄,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涩。诊断:痹症(着痹)处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建中汤加减,以建中化湿,利水消肿。茯苓15g桂枝6g炒白术40甘草10g当归10g通草10g细辛3g白芍30g姜半夏10g老鹳草15g干姜5g炒山药30g生姜10g大枣10g6付,水煎服
二诊(年6月26日)患者服上方后小腹发凉、腹胀、畏寒均较前改善,睡眠较差,大便不成形,小便调。末次月经:年6月19日,量少,色暗,有血块。查体:舌红苔薄黄,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涩。处方: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当归10g白芍10g炒白术40g茯苓15g甘草10g柴胡10g郁金30g老鹳草15g姜半夏10g威灵仙15g厚朴15g炒山药30g12付水煎服。
三诊(年7月13日)服药后睡眠改善,仍有两侧腹部发凉,小腿凉感,身体怕风、畏寒,大便不成形,1日/次,小便夜频,自汗,偶有心跳快,手足心热,间断红疹再未发作。查体:舌暗苔薄黄,舌下脉络迂曲。处方:苓桂术甘汤合肾四味加减,以补肾健脾。干姜5g甘草10g茯苓15g炒白术15g老鹳草15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仙茅15g白蒺藜15g姜半夏15g炒山药30g12付,水煎服。四诊(年8月3日)服药后睡眠可,腹部不凉,畏寒改善明显,双下肢偶有抽筋,间断红疹再未发作。查体:舌淡苔白腻,脉涩细数。处方:上方去仙茅加仙灵脾,去老鹳草、白蒺藜,加桂枝6g、防风15g。干姜5g甘草10g茯苓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仙灵脾15g防风15g桂枝6g姜半夏15g炒山药30g6付,水煎服。
四诊后患者断续来就诊,巩固治疗6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按:“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患者内有寒邪,直中经络。唐老师在治疗这名患者时考虑颇多,首先使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建中汤加减。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源于仲景流传至今的《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苓桂术甘汤主之”。显然这位患者没有心下痰饮,但可见水饮停于颜面、四肢,当从小便去;再者患者除了水饮停滞,还有畏寒、腹胀,小腹凉的症状。示中脏虚寒,故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患者畏寒症状减轻,后加强健脾之力,以逍遥散加味。延温阳利水之法,辅以“肾四味”增强助阳力度。纵观全程,先利水建中、健脾、疏肝,后补肾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肝为调节气机之枢纽,唐老师治疗俾患者后天健运,气机调畅,以助先天肾精,沿此治病思路,效果甚佳。
三、“补而和者”案
韩某,女,62岁。初诊(年4月1日)患者以“右肺上叶切除术后9月余”为主诉,证见气短、乏力、动则汗出,头晕目眩,恶心反胃。眠可,纳可,二便调。辅助检查:肿瘤系列:CA19-.26u/ml(-1-12)尿常规:潜血(+++)(-3-13)胸部CT:右肺感染(-3-15)查体:舌红苔黄,脉沉细。中医诊断:肺积,证属:肺肾气虚,治则治法:化痰祛邪,润肺滋肾。处方:海白冬合汤加味。海浮石20g白英15g麦冬15g百合15g浙贝母15g姜半夏10g厚朴10g化橘红15g
茯苓15g炒杏仁10g炒麦芽10g生薏苡仁30g6剂,水煎服。
二诊(年4月8日)服药后汗出减少,现咽部不适,偶有咳嗽、少痰,无其他不适。舌暗,苔薄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海浮石10g、冬凌草20g、砂仁4g、忍冬藤20g、炒山药30g。减浙贝母、化橘红、茯苓、炒麦芽。其中,加海浮石、冬凌草加强软坚散结、清肺化痰的作用,4g砂仁顾护脾胃,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炒山药平补。由于患者症状改善,减去化痰之浙贝母、化橘红,利水之茯苓,消食之炒麦芽。
海浮石30g白英15g麦冬15g百合15g姜半夏10g厚朴10g冬凌草20g砂仁4g(后下)炒杏仁10g生薏苡仁30g忍冬藤20g炒山药30g12剂,水煎服。
三诊(年3月14日)服药后,汗出、咽部不适、咳嗽、有痰等症状继续改善,无其它不适。舌质暗,苔薄黄。脉沉细。辅助检查:胸部CT:右肺上叶切除术后(-02-16)CEA:4.5ng/ml(医院-6-14)CEA:3.66ng/ml(医院-2-16)处方:上方减忍冬藤、厚朴、炒杏仁、生薏苡仁,加生地15g、浙贝母15g、北沙参15g、甘草10g。经络已通气下,减忍冬藤、厚朴、炒杏仁、生薏苡仁,加生地止肺经之衄热,北沙参清肺虚之劳热,甘草调和诸药且治脏伤咳嗽。
海浮石30g白英15g麦冬15g百合15g姜半夏10g冬凌草20g砂仁4g(后下)生地15g浙贝母15g北沙参15g甘草10g炒山药30g12剂,水煎服此后三年,患者偶有感冒不适前来就诊,随访再未诉身体不适。按:患者素体劳累,劳心伤神,生活失其节度,正气日损,肺虚劳伤日久成疾。切除右肺上叶后,正气更虚,故气短乏力,动则汗出,气机不能上达头面,故头晕目眩,肺为储痰之脏,术后储痰功能下降,脾气不能上输,故恶心反胃。患者面色萎黄无华,动则汗出气喘,肢体无力。方中海浮石、白英一寒一温,皆归肺经,止咳平喘,皆治肿瘤,加以麦冬、百合、浙贝母滋阴降火,厚朴、姜半夏、化橘红、杏仁疏理气机,麦芽生于三月取其疏肝和解少阳,炒用效稍缓,后用炒山药30g,宗薯蓣丸之意,可谓匠心独到,皆辨证精当而遣药得宜也。
四、“清而和者”案
郭某,女,31岁。年4月1日初诊。就诊时主诉:妊娠29周,胎儿肺囊腺瘤。现病史:患者怀孕28周时,医院例行产检时发现胎儿肺囊腺瘤。当时B超示:宫内孕:单胎,头位,活胎;胎儿左侧胸腔偏强回声肿块,大小66×56×59mm,考虑:胎儿肺囊腺瘤Ⅲ型;羊水过多,羊水指数27.0cm。(-03-24)患者无特殊不适,眠一般,眠时腹中憋胀,纳可,二便调。舌边尖红赤,苔薄黄,舌下脉络迂曲。脉滑涩。诊断:子肿(湿热阴亏),处方:猪苓汤加味。唐远山老师认为:患者妊娠期间应避免使用有毒、下气之药,“厚半山”中厚朴下气、半夏有小毒,均不能使用。患者下焦湿热引起胞宫湿热,水液不归正化,故用猪苓汤加味以利水、滋阴、安胎。加白术、苏梗、黄芩均有安胎之效,分别还有理气、温中通络、清热之功。当归活血散瘀,取“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意。猪苓30g茯苓30g生泽泻10g阿胶9g滑石15g(包煎)炒白术15g苏梗15g当归10g黄芩10g炒山药30g3付,水煎服。年4月14日(二诊)服上方3付后,患者又抓3付服用,复来就诊,自诉小便通利,眠时腹中憋胀感明显改善。B超示:羊水过多,羊水指数26.0cm;脐绕颈一周可能;胎儿左侧胸腔偏强回声团块(范围49.8×56.7×66.7mm)考虑肺囊腺瘤。(-04-03西安医院)舌尖红赤,舌下脉络迂曲。脉滑略涩。患者症状较前改善,胎儿肺囊腺瘤较前变化不大,唐远山老师认为:患者胎肺囊腺瘤不再变大是好事,猪苓汤服之有效,继用猪苓汤,加甘草与滑石相配成六一散,利湿清热,桑寄生补肝肾安胎,白芍敛阴。
猪苓30g茯苓30g生泽泻10g阿胶15g滑石30g(包煎)炒白术30g白芍10g甘草10g黄芩10g炒山药30g桑寄生15g3付,水煎服。
年4月17日(三诊)共服上方6付,胃脘稍不适,小腹隐痛,反酸。纳食一般,大便略干,小便利,夜休可。B超示:羊水偏多,羊水指数22cm;胎儿左侧胸腔偏强回声团块,50×32×61mm考虑肺囊腺瘤(Ⅲ型);胎儿心脏向右侧移位。(-04-17西安医院)舌红苔薄黄。脉滑涩。患者羊水明显减少、胎肺囊腺瘤略有减小,继用猪苓汤,因其大便略干,将炒白术改为生白术以通便。
年4月28日(四诊)共服上方6付,胃脘不适改善,小腹阵发收缩感,纳可,夜休较差,易醒,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舌尖红赤。脉滑数。患者心火旺,在猪苓汤的基础上加入清心火的白茅根、竹叶,继用白芍敛阴。
年5月8日(五诊)服上方4剂,患者预产期年6月15日,现偶有心慌,夜休一般,纳可,大便干,小便利。B超示:妊娠34+3周,单胎,头位,胎儿存活(胎头大小相当于孕36周);胎盘Ⅰ+级;羊水适量,羊水指数12cm;胎儿左侧胸腔高回声团块,6.0×3.8×5.3cm考虑肺囊腺瘤(Ⅲ型);胎儿心脏受压向右侧移位。(-05-06西安医院)舌红边尖赤苔薄黄,脉滑数。患者胎肺囊腺瘤变化不大,羊水量恢复正常水平,但根据舌苔脉象判断患者仍有湿热,故继用猪苓汤清利湿热,加入菟丝子、川断、熟地补肾填精,滋肾阴,温肾阳而安胎。再平时服用熟地15g、百合30g的中药颗粒剂,共调肺肾。
猪苓30g茯苓15g生泽泻10g阿胶15g滑石30g(包煎)甘草10g白茅根30g菟丝子15g川断15g熟地15g3付,水煎服。按:《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讲:“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可见猪苓汤治下焦病,以育阴清热为主。患者素体水液运行不畅,孕后水液积为大量羊水,甚至生变为胎儿肺部囊腺瘤,盖金为水之母,水病而积,影响其母金之变化而成瘤。猪苓汤有阿胶培育阴液,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滑石清热,胎中之热不能直接除,唐远山老师用“清而和者”之和法,和解金水之病,使水液得清,胎元稳固。且唐远山老师在治疗本病时,顾护胎儿,在用猪苓汤育阴清热之际,时时安胎,其治病救人之本,解救苍生疾苦之大爱,可见一斑。
高上林先生创“身体失和,百病由生”的发病学说,立“八法之中,以和为主”的治疗学说,彰“和”可畅达内外,“和”可宣通上下之理论经验。以和方之祖小柴胡汤为例:有补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清而和者等等。宗师之体悟,这四则医案以消而和者、温而和者、补而和者、清而和者方法运用,临证凸显了传统中医处方的“简、便、验、廉、效”特点。专家简介
唐远山,女,52岁,主任医师,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首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高上林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指导导师,医院国医馆主任。现任陕西省保健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保健专家组成员、西安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西安市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药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员;现带徒和规培15人。年1月荣登《胡润?中国平安好医生榜》,年8月荣获西安市首届“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称号。来源:段青于蓝
编辑:宣传科张峦
审核:国医馆唐远山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