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内有治疗膏方

中医将本病归属“痹证”、“历节”等范畴。中医认为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化热,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流注经脉为病。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痹阻脉络则为病。

中医辨证分型将痛风分为5种类型

1、肝肾阴虚型

证见两目干涩、关节疼痛或变形,可见结节,手足心热、口干喜饮、低热盗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有尿血、舌红、苔薄黄燥、脉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补肝益肾,活血清利。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2、脾肾气虚型

证见气短乏力、四肢不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纳呆呕恶、腹胀便溏、小便不黄、肢体及面部浮肿、舌润体大或淡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

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3、痰瘀阻滞型

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伴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舌质绛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

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桃红饮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4、风湿热痹型

症见恶风发热、又汗不解、关节红肿热痛、热重者痛如刀割虎啮、手不可近、口渴烦躁、小便黄赤或肌肤甲错,甚或解尿灼痛、尿少、尿闭,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内有蕴热,湿热交蒸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清热祛风,通络利湿为法,方用宣痹汤四妙散加减。方选四妙白虎汤加减,药用苍术、黄柏、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龙、薏苡仁、老鹳草、川牛膝、威灵仙等。

5、风寒湿痹型

证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退、关节剧烈疼痛、屈伸不利、遇风冷疼痛加剧、得热则缓、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沉弦。

证候分析: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

辩证施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乌头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推荐治疗的膏方

:痛风病人除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适当药物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妥善处理诱发因素:禁用或少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大剂量噻嗪类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剂、维生素B1和B2胰岛素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小于2g)等。2.注意体重、注意劳逸结合:(1)肥胖者要积极减肥,减轻体重,这对于防止痛风发生颇为重要。(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精神紧张、感染、手术,一般不主张痛风病人参加跑步等较强的体育锻炼,或进行长途步行旅游。

-文完-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觉得有用,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js/6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