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慢说。
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斑龙是鹿的别称,此歌的意思是说,人的精力消耗过度,用丹药治疗效果缓慢,只有用鹿茸鹿角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鹿茸,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在古代一直被用作宫廷补肾的常用御药。秦汉开始,一直以奇特的功效而闻名于世,直到清代,它仍成为宫廷主要抗衰老药物之一。
彭祖是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生于夏代,至殷代末已是岁(一说岁)。据记载,彭祖长寿之秘有一“服鹿角法”;用鹿角屑十两,生附子三两(去皮脐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令人少睡、益气力、通神明。
唐代最著名的食医孟冼在其所著《食疗本草》中载:“鹿角,蜜炙研末,酒服,轻身强骨骼,补阳道。”为历代医家所肯定,均认为鹿乃纯阳之物,其头常向尾,善通督脉,其精华在角,以此煎熬为胶,气味浓厚,精血有力,莫过于此,非寻常草类所比,功在补精气,助火衰,兴阳道,健腰膝,故被誉之为“捷胜之神物”。
性味归经: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切片或研细粉用。1日1~3g,分3次冲服;或入丸、散剂。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鹿茸能促进幼龄动物体重增长和子宫发育,显著加速未成年雄性动物性腺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减轻疲劳,改善睡眠;抗衰老作用;增强再生过程,促进伤口、骨折的愈合;加快急性失血性低血压的恢复。
药膳养生:
1滋补精血
鹿茸50克研细末,每次服1克,空腹时用米汤送服。适用于精血亏竭、面色黧黑、耳聋、眼花、腰痛等。
2益气养心
鹿茸3克,红参3克研细末,再用丹参15克、大枣10枚煎汤送服。适用于老年人心跳缓慢、头晕、气短、乏力等。
3缓解疲劳,预防感冒
鲜鹿茸片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大枣、生姜、蜂蜜各适量,水毫升,熬汤服用。
服用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加量,不可骤用大量。凡外感热病,气血热盛或阴虚阳亢者均应忌用。在服鹿茸时若出现口干、流鼻血、目赤、心跳加速等现象,应停止服用。
----鹿全身都是宝
鹿角
梅花鹿和各种雄鹿已成长骨化的角。
味咸,性温;归肾、肝经。
煎服,5~15g;或研末服;外用磨汁涂或锉末敷。
温肾阳,强筋骨,散瘀消肿。
可做鹿茸之代用品,唯效力较弱。兼活血散瘀消肿。
鹿角胶
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
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
用法用量:烊化兑服,5~15g;或如丸、散、膏剂。
补肝肾,益精血,止血。
鹿角霜
鹿角熬膏所存残渣。
味咸,性温;归肝、肾经。
用法用量:10~25g,先煎;外用适量。
补肾助阳,收敛止血,敛疮。
鹿尾巴
鹿尾巴是鹿科动物的尾部,汇集鹿的阴血精华,有称“阳气聚于角,阴血聚于尾”。
壮腰益肾,大补虚损,增强体力,消除疲劳,能促进血液循环,对治疗风湿病有显著的疗效。
鹿筋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四肢的筋。全年均可采收。取鹿的四肢,抽出足筋,保留蹄部,阴干。
补肾阳、壮筋骨。治劳损过度、风湿关节痛、子宫寒冷、阳萎、遗精。
药膳养生:
花生煲鹿筋猪骨汤
在南方的人们特别容易感觉腰酸背痛,四肢麻痹。花生煲鹿筋猪骨汤气味香浓甘醇,具补脾暖胃、强筋壮骨的功效,既合乎“春夏养阳”的补脾胃原则,又能治春困春湿时的筋骨酸痹。广东民间还常以它辅助治疗慢性腰腿痛,关节酸痛,腰膝冷痛等症。
花生克、鹿筋克、猪骨克、红枣6个、生姜3片。
花生、红枣去核后,洗净,稍浸泡;鹿筋洗净,温水浸泡至软;猪骨洗净,用刀背敲裂。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花生、鹿筋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用。
鹿鞭
补肾,壮阳,益精,活血。
治劳损,腰膝酸痛,肾虚耳聋,耳鸣,阳萎,宫冷不孕、通乳。
内服:煎汤,2~5钱;煮食。熬育或入丸、散。
(一)泡酒,鹿鞭1根、鹿茸50—g、枸杞g、锁阳50g、海马20g、蛤蚧20g、山药50g、纯粮50度以上白酒5kg,加入冲草20g、人参1根效果更佳;
(二)炖服,每次15—30克,将鹿鞭切片与鸡肉和配料炖服。
鹿托盘
鹿托盘是鹿茸锯掉之后,留在角柄上剩余鹿茸的骨化物,每年脱掉,称“鹿角帽”,也叫“花盘”、“鹿角盘”。是制作鹿角胶的主要原料。
味咸、微温、无毒,入肝、肾经。
内服煎汤5~l0g,研末3~5g;外用磨汁或研末调敷。
功效应用:有补益气血,温肾填经,强筋壮骨,活血散瘀之功效。
其良好的消散作用,一直被引为外科常用佳药,能治疗和预防乳腺癌和各种乳房疾病,对女士的乳房有明显保护作用。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辩证”,“因人而异”,再好的东西未必适合你,请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后服用。
下期内容:石斛---千年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