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故事:老道三次帮老头暴富!发财后,坑害百姓!贪心比天高!
有缘添加小编
在省城东郊金汁河畔有一个小镇叫吴井桥。小镇上有一口井很有点名气,井水清澄,喝上一口又凉又甜,泡上一杯茶郁香扑鼻。因此,吴井水远近驰名。
提起这吴井水,还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吴井桥小镇居住姓吴的老两口,老夫妻俩膝下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终日靠乞讨度日。可这老夫妻并非一直如此,他们不是本地人,原籍保山人氏,原本家资豪富有一独女。不料有一年家乡忽遭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庄稼种不下去,米贵如珠,穷人饿死的比比皆是。有的卖儿卖女,有的逃荒要饭。逼得人活不下去了,就爆发了一场大暴动。这吴老夫妻为了逃命,携带女儿和金银珠宝等物,到省城避难。不料在半路上被抢,金银珠宝等物被强盗洗劫一空。老夫妻俩跪在强盗面前苦苦哀求,才保住了性命。强盗走后,老两口哭得死去活来,欲投河自尽,了此残生,巧遇一过路人救起,百般劝解并资助了一点盘缠费。后来盘缠费用光了,只得沿途乞讨。女儿在途中得了伤寒,没有银钱医治,死于途中。老夫妻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省城,就在省城东门外的金汁河旁边结茅为舍,过着乞讨的生活。
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蝉噪满树,热得人口中冒烟,浑身冒汗。吴老夫妻讨了点杂菜汤和剩饭,正在生火做饭。忽听柴扉外有人呼唤。闻听呼唤,吴老汉就急忙出来开门。见门外站着一位道长,只见他云髻高挽,生得来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穿一件皂色鹤堪,脚踏无优履,手持一柄拂尘。
老道见吴老汉开了柴扉,急忙把拂尘插在背上,打个稽手,言道:“请了!”
吴老汉急忙还礼,问道:“道长仙驾光临寒舍,老身有失远迎,还望道长海涵。”接着问道:“敢问道长尊号,在哪座名山,哪个洞府修炼,然何到此?”
老道答道:“贫道姓张,鄙号三丰,在四川峨眉山出家。贫道云游至此,天气炎热,十分疲乏,欲讨碗水喝,借宝舍歇息片刻。
不知施主乐意否?”
“只要道长不嫌寒舍,就请进来吧!”
张三丰跟着吴老汉进了柴扉,只见这竹篱围着的小庭院倒也十分清雅。院内有一株一围粗的缅桂花树,浓阴蔽日,亭亭如盖,遮住了半个院子。时值盛夏时节,正是缅桂盛花期,只见满树繁花,如团团白雪一般,一阵微风吹来,郁香扑鼻,醉人心脾。树下有一口双眼石栏井,更增加环境的清幽。
张三丰一见这个所在,止步道:“施主,就不用进屋了吧,贫道就在此纳凉歇脚,且不甚好?”
吴老汉一面说:“悉听尊便。”一面急忙从屋中抬出两个草墩,摆在老缅桂花树下。张三丰坐下后,吴老汉从井中打了一桶凉水,用土大碗盛了一碗递给他喝。张三丰接过碗,咕咚咕咚,一口气就把一大碗凉水喝个精光,皱着眉头说:“这水好苦哇!”
吴老汉抱歉地叹道:“唉,要喝甜水,得去到几里以外的巫家坝。待老身前去打来给道长喝吧。”说罢,站起身就准备去拎桶。
张三丰连连摇手阻止道:“施主不必费心,你偌大年纪,让你远路取水给贫道喝,我于心不忍;再说,水嘛,我已经喝足啦,就不必劳驾吧!”
吴老汉这方作罢,二人坐下又攀谈起来。张三丰道:“贫道敢问施主,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吧?不知乡贯何地,因何流落异乡,这般清苦?”
吴老汉也不隐瞒,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祖籍和遭遇对张三丰叙述了一遍。张三丰感叹了一番。道:“施主二老偌大年纪,每日乞讨度日,终非久计,何不搞个小本生意谋生。”
昊老汉叹道:“不瞒道长说,我老两口在此,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哪里有银两作本钱去搞小本生意呢?”
张三丰道:“这个不难!贫道募化经年,也积了十两纹银,深感施主殷勤接待之恩,就赠以施主做一个小本生意吧。还望施主笑纳!”
吴老汉连连摆手,拒绝道:“这个使不得,想道长云游四方,历尽人间风雨和长途跋涉之苦,好不容易才募得这十两纹银。资助老身做小本生意,我实在于心不忍。”
张三丰笑道:“施主不必多虑。贫道乃出家之人,向来以慈悲为怀,普救众生乃是我们道门中的根本。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吴老汉又谦让了一番。这才把十两纹银收下。说不尽千恩万谢感激之话。这时,吴老婆子已经做好饭,便留张三丰一道吃。她抬了一张小桌放在树下,把饭抬了上来。吴老汉一看,全是今日乞讨的剩饭剩菜,心中十分过意不去,想去割肉买酒,被张三丰止住了。他们一面吃饭一面闲聊。
吴老汉道:“道长,你虽然资助银两。但我夫妻二人从没做过经纪,况且年迈、腿脚不灵,不知做何营生为宜?还请道长为我谋划?”
张三丰道:“这个不难,此地是城乡必经之道的水旱码头,过往行人甚多。何不在此开设一小茶铺,一者方便行人品茶歇脚,二者您二老的生计也可以维持,岂不甚好?”
吴老汉皱眉道:“开小茶铺好倒好,只是这井水又苦又涩,就是茶铺开起来,人家也不愿来光顾呀?”
张三丰笑道:“这个不难。”说罢,站起身来,走到井口中念念有词,用拂尘一掸,然后转身向吴老汉道:“这下井水变甜了。”
昊老汉心中半信半疑,走到井边,晦!可不是嘛,混浊的井水,变成碧澄澄的,清例见底。他打了一桶上来,舀了一碗尝了一口,惊呼道:“好甜的水啊!”吴老夫妻喜出望外,又说了一番感谢之话。吃罢饭。又聊了一阵闲天。张三丰告辞。吴老汉挽留不住,只好送出门去。张三丰往西就走。吴老汉制止道:“道长留步,这金汁河上无桥可通,得往北走几里路再折向西方可进城。”
张三丰止步沉思了一会儿道:“绕道进城,十分不便,何不造一桥,以渡众生?”
吴老汉道:“道长哪里知道,此地有一地保,以造桥为名,搜刮了许多银子,桥还是造不起来。”他叹了一口气:“难哪!”张三丰闻听此言,也不说话,口中念念有词,把拂尘向空中一抛,只听得一声霹雳响后,空中一道红光闪射,一座虹桥飞架在金汁河上。
把这吴老汉惊得目瞪口呆,只见张三丰迈步跨上虹桥,飘然而去。
后人把这座桥取名叫三丰桥。有诗赞日:
拂尘一抛化红桥,普度众生恩德高;
万古千秋留后世,三丰祖师道法妙。
却说吴老汉自从得了张三丰赠的银两,备办了桌椅、水壶、茶碗,开起了小茶铺来,开张那天,披挂红彩,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来庆贺,好不热闹。自小茶铺开张以后,由于水甜茶香,转辘团转,方圆数里的人都喜欢来吴家小茶铺喝茶聊天,就是过往的客人由此经过,也慕名要在小茶铺喝上一碗用吴井水泡的香茶。生意倒也兴隆。慢慢地昊家茶铺出了名,吴老夫妻不仅生计得以维持,而且还有了积蓄。这吴老汉为感激张三丰之德,请人画了一张三丰祖师的画像,挂在堂屋里,早烧香、晚点灯敬拜。
数年以后的一天晚上,吴老汉关了店铺,正在收拾碗盏。这时门外进来一个人,口中唤道:“施主一向可好?”吴老汉闻声抬头一看,来者不是别人,原来是张三丰到了,急忙让座,泡上茶来又叫老婆到厨中备饭。吴老汉询问道:“道长数年未到蔽舍,不知到何处去了?”
张三丰道:“贫道是闲云野鹤,行踪飘忽不定,四海为家,各处云游,非止一处。”不多时,老婆子抬上了饭和几样素菜。张三丰言道:“今晚要是有杯水酒解乏。岂不甚好?"吴老汉歉意道:“不瞒道长说,蒙您赠银两开起了这个小铺,使我二老再不风雨漂泊沿街乞讨度日,也算能将就吃一碗安乐茶饭。但是小店收入除了我们能维持生计外,交了税银,就分文不剩啦。因此,恩人到来,没有酒肉招待,十分惭愧。”
张三丰笑道:“施主不用发愁,您家这口井,不就是一瓮好酒么?”
吴老汉开怀大笑道:“道长真会说笑话。难道这井水还会变成美酒么?”
张三丰正色道:“施主真是贵人多忘事,昔年贫道路过此地借宝舍歇脚。不是把苦水变成了甘泉么?”
一句话提醒了吴老汉,他心中甚是高兴,如果井水变成美酒,我岂不大大发财呐。他立即起身到井中取水。来到井旁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心中十分惊讶:唔,果然井水变成了佳酿。他提了一桶来到屋中,舀了两大碗,一碗递给张三丰,自己端着一碗说道:“道长神通广大,这井水果然变成了美酒,你我今晚就痛饮一宵。一醉方休。”当晚吴老汉留张三丰和他同宿一榻,二人在床上闲聊了一阵方才入睡。吴老汉晚上因为多喝了几杯,次日睡到日上三竿方才醒来,一问老婆子,才知道张三丰一早就告辞走了。自此,吴家小茶铺变成了小酒店。几年以后,吴老夫妻发了大财,把柴扉草棚拆了,盖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酒楼。开张那天少不得披红挂彩。鼓乐声喧,鞭炮齐鸣。周围四乡八里的乡亲们都闻讯赶来祝贺,着实热闹了一番。
吴老汉自开起了酒楼以后,由于酒香味醇,深受顾客欢迎,生意做得一天比一天火红,真是“高朋满座,盛友如云”啊!那银子就像淌水般地涌来,吴老汉成了当地的一个大富翁,穿的是续罗绸缎,吃的是鸡鸭鱼肉,推奴使牌,帮工仆人一大群,出人坐轿子,真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啊!
俗话说,富人心黑。这吴老汉暴富以后,不仅开酒楼,还放高利贷盘剥乡亲们。那牛打滚的利息,害得许多人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啊!周围四乡八里的穷人。没有一个不恨他的。
又过了几年,张三丰又来到吴老汉家中,吴老汉更加盛情招待。好酒好菜,摆满了一八仙桌,尽都是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之类。待酒过三巡,张三丰问起了吴家二老生活情况。吴老汉叹了一口气道:“不瞒道长,承蒙您的恩典,使井水变酒,我老汉开起了酒楼。生活不算富裕。倒也吃穿不愁。”
张三丰十分惊讶:“施主,这水酒是不花本的买卖,闻听您这酒楼生意十分兴隆,为何还富不起来呀?”
吴老道:“道长哪里得知,俗话说,‘蛇有多粗,洞有多大嘛’。现在不比当年啦,帮工伙计几十人,开支大呀。”
闻听此言。张三丰心中已明白八九分。“施主若有什么为难之处,不妨明示,贫道能再助您一臂之力岂不甚好?”
吴老汉闻听此言,眉开眼笑,站起身来又重新施一礼道:“若蒙道长再助一臂之力,老身将永世不忘大恩大德!俗话说,‘若要富,得养猪’。井中虽然出酒,就是不会出糟,若再会出酒糟,我再养上几十头大肥猪,那不就很快富裕起来啦?”
张三丰开怀大笑,叫吴老汉拿出文房四宝,他饱蘸浓墨,提笔挥毫,在吴家粉壁墙上题了四句诗。诗曰:
天高不算高,
人心比天高;
清泉当酒卖,
还嫌猪无糟!
张三丰题罢诗句,把笔一丢,也不告辞,拂袖而去。
第二天,吴家酒楼开张以后,伙计来察报顾客摔杯子大吵大闹,说拿水当酒卖。吴老汉急忙亲自去看,果然是水不是酒,他又到井边去看,果然不像往常有浓烈的酒香,打起来一尝,坏了!井中的酒又全变为清水啦。他也是后悔莫及,心中好不烦恼。自此,吴家酒楼倒了招牌。
吴老夫妻虽然没开酒楼,可是这些年赚了不少银子,仍然十分富有。一天晚上,老夫妻俩正在楼上饮酒,忽然天空中乌云密布,霎时下起了大雨。雷电交加,吓得老两口心惊肉跳。忽听轰隆、哗啦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雷电把小院中那珠桂花树击断,引起了火灾。吴家二老逃了出来,大呼救火,可是四邻的乡亲,平时受他家的高利贷盘剥,一个个被搞得赤贫如洗,哪一个不恨他家?没有一个赶来救火的。吴家二老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把他家的楼房和物焚毁一光。这吴老夫妻又遭此一重大打击,又气又急,不久也就去世了。
后来,这吴井桥的乡亲,为感三丰祖师把苦水变成甘泉,架虹桥普渡众生之恩德,凑了银两在吴家酒楼旧址建造了一座祠堂,塑了三丰祖师的金身,这座祠堂,取名“三丰祠”。不知是哪位高手,在三丰祠大门两旁,题刻了一副寓意深刻的楹联:
人能知足心常乐,
事到无求品自高。
这副楹联,经过几百年风雨剥蚀不复存在了。可是,它却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上。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