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树又是一年开斋节

北京治酒渣鼻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733706.html
又是一年开斋节眼前还浮现着去年开斋节时妹妹吵着让爷爷奶奶坐在老家的花园边为他们拍合影,奶奶坐在院子里准备好一盘煮的饱满而红润的红枣等待前来说色俩目的亲戚、街坊邻居们,母亲和婶婶们在厨房忙着准备饭菜的情景。然而,此时又是一年开斋节,白驹过隙般的时光只有让我们感慨岁月匆匆,而自己忙忙碌碌。在我们经历的无法停止的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遗忘,仿佛遗忘是对滚滚向前生活的回馈与报答。而我喜欢一段时间后回头观望自己过去的时光,尽管我清楚时光无法回退,但还是冥古不化地想捡拾一件又一件的回忆。上初中之前,开斋节是我最期盼的节日。开斋节前一天,大人似乎也不是很确定第二天就是开斋节,大家都会等待清真寺里传来的通知,后来家人告诉我第二天能不能开斋是取决于是否见到月亮,无论世界任何角落只要有人看到新月就可以开斋了,懵懂的内心有了一丝丝的好奇。记忆之中有时晚上八九点就能传来消息,有时也要等到深夜时分,清真寺的宣礼楼里传来看见新月的消息后,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家家户户大家灯火通明准备第二天的开斋节的佳肴,女人们围起围裙忙着搅面发面、小孩们忙着从衣柜里取出放了许久的新衣服比划个不停,恨不得立马穿上,那一夜兴奋地跑来跑去,激动兴奋过后就倒床而睡了。第二天天还未亮就被母亲叫醒了,母亲和婶婶们早已架了火、热好锅准备烙饼了,母亲把前天晚上搅好的发面下弄到案板上,分成好多均匀的面团,个个揉匀后,用擀面杖擀出一张圆形、不厚不薄的面饼,婶婶则在热锅底里摸些菜籽油,然后两手轻轻一托就把面饼铺到锅里了,不一会儿一张张热气腾腾、色泽诱人的家常饼出锅了。而此时我和妹妹们就扮演了一个挨家挨户送饼子的角色,其实村里这个角色都是有小孩担任的,除非家里没有可以帮忙的孩子,大人才会自己送。送到谁家交代大人的名字我们大多是不清楚的,但一说他家的小孩,我们就明白了。伴着星辰,我们就像一个个跳动的小精灵穿梭在村里,互送烙饼子、炸油香、道色俩目,传递节日的吉庆与祝福,节日似乎就这样温馨的开始了。黎明悄然而至,家里的男人们早早起来洗小净,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后前往清真寺,礼拜结束后他们还要去坟园里探访已逝的亲人,在坟头诵读一段古兰经,为故人祈福,寄托内心的思念;他们探坟结束后回到家里爷爷带着他们在院子里给奶奶说色兰,以表示斋月结束后的慰问与祝福,相继前前后后有许多亲戚、街坊邻居的年轻一辈们在长辈的带领下约定俗成地来家中向爷爷奶奶说瑟兰,暖心问候和祝福老人家们。此时我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服、手里拿个手提袋,三五成群结伴去挨家挨户说色俩目,主人家都会准备些糖果之类的小零食散发给我们,人人都有,为了多拿到些零食,我们几乎要转完整个村庄的大道小巷,不舍得落下每一个家门,一圈转下来差不多能装满一个手提袋,回到家中几个姐妹把东西倒出来还要比一比谁的多、谁的好,袋子里不仅仅有糖果、还有一毛钱一袋的冰袋和辣片之类的小零食,看着那一袋子的零食,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幸福的不得了。后来我上初中了,个子长高了,母亲也就不让我去了。在我们挨家挨户说色俩目收零食的时候,男人们去不远的邻村一片空地上做“会礼”,所谓“会礼”就开斋节集会的礼拜,附近几个村庄成年男性穆斯林都会参加。等他们结束回家后我们就开始吃饭了,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各种各样的美食摆上方桌,而我最喜欢的是来两个包子,一碗烩菜,一点油香泡在烩菜汤里,吃着可口、稳当!如今我了解了开斋节对于穆斯林等同与汉族“过年”的性质,是为期一个月的斋月结束后庆祝的节日,回族又称为“尔德节”,也是家庭举家团圆的日子;我也懂了见月封斋见月开斋的规定,而此时,儿时的回忆成为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一段美好。幸好,过去可以怀念,也可以说给曾经经历的你们和正在经历的他们。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的氛围年年在改变,但我在老家乡村度过的20多个开斋节,从未使我产生过“审美疲劳”,相反,它将我对土地的感情融入我生命的记忆,形成我的乡村情结,并培养我的情操。正因为如此,之后的好几年,尽管生活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城市里,节日的意识有些淡薄,但儿时开斋节始终是我难以割舍的梦中情怀。作者简介:韩大树,90后撒拉族姑娘,喜欢读书,摄影,旅行,运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yf/8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