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独圣散五倍,为末津调配。
脐中敷一宵,汗出顿时退。
清《医学传心录》
非草非木一虫瘿
中药五倍子一名,乍听起来,不少人会以为它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吧?哪里会知道它是一种动物在植物体上造成的赘生物呢?古代的人也曾误称五倍子为植物,直到明朝李时珍以予纠正:“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佑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五倍子不是草本植物,它属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
中药五倍子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3~6g。外用适量。
五倍子“五止”之功
五倍子是一种极强的收敛药,所以,中医之用,概言之,功在“五止”,即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止脱。
止汗之功,常多外用。
将五倍子研为细末,即为“独圣散”,以之敷脐止汗,自古即有记载。《集灵方》云:“治自汗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可见其效颇捷,此法不独能止汗,还可治小儿夜啼。对于古代以五倍子外敷止汗之法,现代《中医杂志》、《江西医药》等均有报道:把五倍子研粉,每晚睡前取3~10克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窝,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重症每晚可敷两次,一般1~3次即可生效,对结核病盗汗,也同样有效
止咳
五倍子止咳,属于中医所谓“敛肺止咳”之法,是治疗肺虚气逆,兼挟虚火之证者。如五倍子与五味子合用,则善治黄昏嗽,病属虚火上浮于肺,不能用凉药者,以此敛降虚火而咳止。
止血
由于五倍子所含的鞣酸可使出血凝结而奏止血之功,所以,历代医家均用于出血症,诸如尿血、便血、鼻出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等。铁道医学院曾试用于拔牙后出血,也收到满意效果,其方法是用五倍子粉末适量,撒于创面,大约3~5分钟拔牙创面即为一层黄白色薄膜所覆盖,血块凝固于薄膜之下,无须咬棉纱条压迫。上颌牙拔除,粉末撒入不易,有时须稍加压迫以促进血块凝固。
止泻
五倍子止泻痢,多半属久泻久痢之证,其功效之显,亦借其涩肠收敛之力,但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教授的经验是,“五倍子治泻痢,亦治血痢,常与乌梅同用”。
止脱
五倍子善止肠脱,亦即脱肛,古人早有所用,如《三因方》、《妇人良方》载,治疗脱肛不收,或产后脱肠,用五倍子末,或加白矾一小块,同煎熏洗,效果亦妙。
除上述“五止”之功外,五倍子对男子滑精不止者,也有特效。明代《医学纲目》中记载一方:用五倍子30克,茯苓60克,丸服,专治滑精不止。
山东中医学院张灿玾教授十分推崇此方,曾治一滑精病人,诸法皆不效,试之此方,果获奇效。嗣后常以此方治滑精,疗效颇佳。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辩证”,“因人而异”,再好的东西未必适合你,请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后服用。
下期内容:何首乌---五止之药!